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马丹丹:“生态艺术”与“逃避艺术”尹绍亭、斯科特关于刀耕火种的“对话”

http://www.newdu.com 2018-05-10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 马丹丹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马丹丹(1979- ),女,河南安阳人,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学史、中产阶级等。上海 200444
    内容提要:尹绍亭和斯科特分别从生态、政治两个角度对刀耕火种展开调查研究。尹绍亭从基诺族的刀耕火种田野调查入手,致力于刀耕火种研究迄今20年有余。斯科特对刀耕火种的研究过程更为曲折:他一开始关注刀耕火种技术,后来把视线转向生态环境与政治的关联。二人视域重合时,却因视角不同而产生了不同解读:内容涉及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山地特征、族群关系、农耕礼仪,以及刀耕火种消失的原因等。两人的解读既有重合又有差异,但两种视角重叠,更能展现出人类学的生物文化整体观(biocultural holism)及其创新张力。
    关 键 词:刀耕火种/生态适应/赞米亚/逃避艺术/尹绍亭/斯科特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民族志实践与书写研究”(项目编号:14CSH074)的阶段性成果。
    刀耕火种研究让两位素未谋面的学者:尹绍亭与斯科特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学科背景、学术观点不同,却能形成有益的互补关系并相映成趣。他们二位并未展开过正面对话,但他们的著作却让人感受到刀耕火种这一古老农耕技艺不可轻视的跨学科空间及“隔空”对话的内涵。他们的“对话”表现出刀耕火种生计的生态视野与实践智慧的交汇融合和创新张力。其结果有二:一是把刀耕火种所具有的混杂多样的米提斯生态哲学揭示得更加透彻;二是刀耕火种生态与政治双重视野叠合,推动这种生计方式上升为左米亚政治哲学。尹绍亭与斯科特的研究各有魅力,都有助于揭开刀耕火种鲜为人知的神秘面纱。但应指出,尹绍亭开拓的云南刀耕火种研究,旨在彻底批判主流文化千百年来对于山地民族及其刀耕火种生计的偏见,进而揭示古典进化论社会发展史观的危害。他为此长期沉潜田野,收获了足以标新立异的翔实佐证,颠覆了主流学界的理论观点。斯科特则以论辩激情建构“左米亚”民族宏大新奇的“逃避艺术”和生态政治学叙事。他为此收集选择了包括刀耕火种在内的适于“逃避”的详尽资料,使其成果在国际学界一鸣惊人。两人的视角差异包括生态取向与政治取向,地域视野与国际视野,微观探索与宏观叙事,力排争议与引发争议等,每个领域都颇多刺激启发并值得深入探究。
    一、尹绍亭的刀耕火种研究
    尹绍亭1980年开始从事刀耕火种研究。他1988年在《农业考古》发表《基诺族刀耕火种的民族生态学研究》一文,奠定了刀耕火种创新研究基石。此后更有《云南的刀耕火种——民族地理学的考察》《云南山地民族的刀耕火种类型及人类生态学比较》《试论当代的刀耕火种》等论文相继发表,形成了他的刀耕火种研究基本观点。1991年,他的专著《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出版。1994年,他在日本访学期间,完成了《森林孕育的农耕文化——云南刀耕火种志》。2000年,他出版了《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该书被马思中(Magnus Fiskesjo)译为英文,进而被斯科特在《逃避统治的艺术》中援引并看重。2008年,该书以《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为题修订再版。当代中国人类学史实不能绕过尹绍亭的刀耕火种研究。
    20世纪80年代,除了得时代风气之先的四川大学童恩正、云南民族学院汪宁生两位先生,新生代学者要用生态人类学/民族生态学的视角加入刀耕火种讨论,仍需承受极大压力,且要有极大勇气来面对国内学界“两座大山”的压力:一座是古典进化论:它不容分辩地定论刀耕火种是“原始习俗”“原始农业”暨“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第二座是环境保护主义:它对刀耕火种深恶痛绝,视其为“森林头号杀手”和“破坏生态的罪魁祸首”,极力主张“消灭”。20世纪50至80年代,古典进化论在中国学界的权威无与伦比,后辈学人对此难以想象。这种独尊线性社会发展史、单线进化论和“五种形态说”的状况,迄今可从“五套丛书”一百多卷,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里窥见端倪。80年代后,环境保护主义更成为世界潮流而所向披靡。刀耕火种被一般社会舆论严重妖魔化;单线进化论与环境保护主义合兵一处,夹击刀耕火种的力度增量更呈现为几何级。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尹绍亭于1991年逆势推出《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的研究》,站到学术争议的风口浪尖上为饱受污名的刀耕火种正名。它给“两座大山”带去强力震撼,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代学者对此反响热烈。
    尹绍亭的《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运用论辩式叙事体例,全书十七章,题目包括了“绵延不绝的山火”“山林中的‘蛮夷’”“‘原始农业’质疑”“‘从山到坝’商榷”“‘砍倒烧光’辩”“说‘火耨’”“释‘粗放’”“析‘轮歇’”“考‘戳土为穴’”“观‘白宝地’”“论‘游耕’”“谈固定耕地”“社会组织和土地制度”“农耕礼仪”“环境保护”“刀耕火种的生态学”“生态危机与调适”等前沿敏感命题。每一章论辩、释疑的概念和观点,皆发前人之所未发,极富挑战意义。这种新奇的写作方式,构成了强烈的学术冲击力。其细致生动的田野呈现,对山民及其生活真挚情感的流露,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文化韵味,诗性语言的濡染和转化,处处皆能引发读者共鸣。①该书于2008年以《云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态的变迁》为名再版。再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仍用原书名“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下篇“一部影像表现的文化生态史”全是新增内容。这部专著新版用大量图片诠释文字论述,全方位地呈现出刀耕火种及其生态史在20世纪50、80、90三个年代的变迁和延续。②时隔20年,尹绍亭用再版“前言”表达了当年的写作初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