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王永平:北朝后期元魏皇族人物之境遇(10)

http://www.newdu.com 2018-08-27 《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 王永平 参加讨论

    ⑧《北齐书》卷28《元韶传》所载基本相同。
    ⑨中华书局本校勘记以为“元世”,本书卷28及《北史》卷19《元韶传》作“元世哲”,这里当脱“哲”字。
    ⑩《北齐书·元韶传》所载基本同此。《纲目续鳞》卷13有评曰:“异哉!元韶之对齐主也。身为魏室,而云诛诸刘不尽,纵不为国计,独不为身计乎?又况王莽之败,虽无光武,能保其不失哉?一言而灭宗室二十五家,己亦幽死,无亦先世之慝,假手于齐以报之,不然何其谬也!”元韶固无德操,但诛戮元氏子孙以巩固统治则是高齐之成策。这里又涉及毕义云残害元氏人物事,毕氏是北齐著名的酷吏,《北齐书》卷47《酷吏·毕义云传》载其“性严酷,事多干了……酷暴残忍,非人理所及,为家尤甚,子孙仆隶,常疮痍被体”。高洋让他处置元氏人物,可见其凶残。
    (11)对此,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68“高洋大诛元氏”条有论云:“(高洋)杀元氏子孙,《北齐书》本纪甚略,惟《元韶传》详之,而《北史·文宣纪》则加详,但《元韶传》言死者七百二十一人,与《北齐书》同,而《纪》言所杀三千人,一书纪、传互异,亦一病。洋既因王莽诛刘不尽,使光武中兴,欲尽灭元氏,恐当以三千为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序元魏之后,闻于唐者甚多,宰相一人(元)稹,相穆宗,然所列者皆是后周韩国公谦及隋兵部尚书平昌公岩之后,则知元氏惟西魏尚有存者,而东魏已绝……可见在唐皆西魏子孙”。
    (12)关于北魏后期鲜卑迁洛上层集团之腐化,参见王永平:《北魏后期迁洛鲜卑上层之奢侈化及其原因与危害》,《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3期。
    (13)元斌之事,《北史》卷19《献文六王·高阳王雍传附斌传》所载大体相同。
    (14)元晖业所撰《辨宗录》,其书名、卷数等记载不尽同,《魏书》卷19上《景穆十二王上·济阴王小新城传附元晖业传》载其“撰魏藩王家世,号曰《辨宗室录》,四十卷,行于世”。又,《北齐书》卷37《魏收传》载:“济阴王晖业撰《辨宗室录》三十卷”。
    (15)《北史》卷17《景穆十二王·济阴王小新成传》与此基本相同。
    (16)《魏书》卷15《昭成子孙·常山王遵传》载元玄事云:“出帝重其强正,封临淄县子。后从帝入关。”《北史》卷15《魏诸宗室·常山王遵传》载元顺“从孝武入关”;《北史》卷16《太武五王·临淮王谭传》载元孚“复从孝武入关,除尚书左仆射、扶风郡王”;《北史》卷17《景穆十二王·阳平王新成传》载元畅“从孝武帝入关,拜鸿胪,封博陵王”;元畅弟元融也“从孝武入关,封魏兴王”;《周书》卷38《元伟传》载元伟父元顺“以左卫将军从魏孝武西迁,拜中书监、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封濮阳王。”这都是直接随孝武帝入关可考者,其实随孝武帝西奔者甚众,绝非仅此数人。另有一些元魏宗室虽因孝武帝谋划事密,且西奔仓促,未及从驾,但很快追驾而至关中,《北史》卷17《景穆十二王·阳平王新成传》载元子孝“孝武帝入关,不及从驾。后赴长安,封义阳王”;《北史》卷17《景穆十二王·京兆王子推传》载元仲景“孝武帝将入关……追驾至长安,仍除尚书右仆射,封顺阳王”。
    (17)孝武西迁之后,一些散居各地的元魏皇族人物有的先逃亡南方避祸,此后陆续西归,如前文引《魏书》卷20《文成五王·安乐王长乐传》载元斌之在“出帝时,封颍川郡王,委以腹心之任。帝入关,斌之奔萧衍,后还长安”。正因为如此,荆雍一带成为元魏皇族的一个重要避难聚居地,也成为此后元魏皇族人物西迁的中转地,李延孙任职于此,故有机会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8)以上所述元伟事迹,《北史》卷15《魏诸宗室·常山王遵传附元伟传》所载大体相同。
    (19)关于元岩谏救乐运事,《周书》卷40《颜之仪传附乐运传》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20)《周书》卷2《文帝纪下》载宇文泰立西魏恭帝后,魏史柳虬执简书于朝曰:“废帝,文皇帝之嗣子。年七岁,文皇帝托于安定公曰:‘是子才,由于公,不才,亦由于公,宜勉之。’公既受兹重寄,居元辅之任,又纳女为皇后,遂不能训诲有成,致令废黜,负文皇帝付属之意,此咎非安定公而谁?”柳虬于朝中言此,指出了宇文泰废魏帝之实质。
    (21)《周书》卷38“史臣曰”称诸人皆“学称该博,文擅雕龙,或挥翰凤池,或著书麟阁,咸居禄位,各逞琳琅。拟彼陈、徐,惭后生之可畏;论其任遇,实当时之良选也”。所谓“著书麟阁”云云,正是指元伟。
    (22)中华书局本《隋书》校勘记曰:“《魏书》及《北史·元叉传》、《元罗传》,元罗是元叉之弟,非父子。”《北史》卷16《道武七王·京兆王黎传》载元善又名“善住”。
    (23)对于元善颇得士林佳誉,另一位具有南学背景且性格怪僻的儒者何妥极为不满,《隋书》卷75《儒林·元善传》载“善之通博,在何妥之下……每怀不平,心欲屈之”,元善私谓妥曰:“名望已定,幸无相苦”,何妥虽表面答应,但“及就讲肆,妥遂引古今滞义以难,善多不能对。善深衔之,二人由是有隙”。
    (24)关于当时之重使节,清人赵翼在《廿二史剳记》卷14“南北朝通好以使命为重”条中曾指出:“南北通好,尝藉使命增国之光,必妙选行人,择其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以充聘使……其后益以使命为重,《李谐传》谓南北交聘,务以俊乂相矜,衔命接客,必尽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得与焉……一时风尚如此。凡充使及伴使,皆不轻授。”赵翼汇集诸多材料,论之甚详,可见当时南北朝之间“通好以使命为重”的情况。周、隋一再以元魏人物充当使节,显然与其“容止可观,文学优赡”等文雅化的条件相关。
    (25)中华书局本校勘记《北史》卷14《后妃传下》作“大统十七年”,按卷3《孝闵帝纪》谓帝以大统八年生,其母不当死在前,当从《北史》。
    (26)确实,有些元魏宗室人物颇以门第自傲,《北史》卷16《太武五王·临淮王谭传》载元孚子元端“位大行台尚书、华州刺史。性疏佷,颇以基地骄物,时论鄙之。”关陇勋贵集团对文雅化的元魏皇族在门第上始终怀有某种钦羡的心理。
    (27)此事《北史》卷17《景穆十二王上·汝阴王天赐传附元孝矩传》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28)《隋书》卷40“史臣曰”语。周、隋之际,元胄等人依附隋文帝,参与谋篡,显然有其机心。对此,元氏其他人物也有看法,《隋书》卷75《儒林·元善传》载:“善以高颎有宰相之具,尝言于上曰:‘杨素粗疏,苏威怯愞,元胄、元旻,正似鸭耳。可以付社稷者,唯独高颎。’上初然之,及颎得罪,上以善之言为颎游说,深责望之。善忧惧,先患消渴,于是疾动而卒,时年六十。”所谓“元胄、元旻,正似鸭耳”,固然指其品性摇摆游移无定准,但也可见他们在周、隋易代过程中的投机心态。
    (29)元景山事迹,《北史》卷17《景穆十二王上·安定王休传》有载大体相同,稍简略。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8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