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250页。 [2]Luccien Jaume,Citizen and State under the French Revolution,转引自蔡英文:《公民身份的多重性——政治观念史的阐述》,刘擎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3]甲午战后,“天下之士,乃知渐渐讲求,自强会首倡之,始有官书局、《时务报》之继起,于是海内缤纷,争言新学,自此举始也”;鸦片战争之后,“又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学者若生息于漆室之中,不知室外更何所有,忽穴一牖外窥,则粲然者皆昔所未睹也,还顾室中,则皆沉黑积秽。于是对外求索之欲日炽,对内厌弃之情日烈”;“戊戌政变,继以庚子拳祸,清室衰微益暴露。青年学子,相率求学海外,而日本以接境故,赴者尤众。壬寅、癸卯间,译述之业特盛,定期出版之杂志不下数十种。日本每一新书出,译者动数家。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见康有为:《京师保国会第一集演说》(1898年),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8页;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0年),见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10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094、3104—3105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0年),《梁启超全集》第10卷,第3014页。 [5]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1900年),《梁启超全集》第2卷,第424页。 [6]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梁启超全集》第4卷,第887页。 [7]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1900年),《梁启超全集》第2卷,第424页。 [8]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1903年),《梁启超全集》第4卷,第1069—1070、1068页。 [9]梁启超:《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1896年),《梁启超全集》第1卷,第51页。 [10]1907年4月,杨度在致梁启超的函中说:“此‘排满革命’四字,所以应于社会程度,而几成为无理由之宗教也。”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98页。 [11]章太炎:《中华民国解》,《民报》第15期,1907年7月5日。 [12]白话道人(林獬):《国民意见书》,1904年2月8日,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第900页。 [13]阙名:《预备立宪之满洲》,《民报》第19期,1908年2月,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第37页。 [14]阙名:《仇一姓不仇一族论》,《民报》第19期,1908年2月,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第44页。 [15]《亡国篇》,《国民报》第4期,1901年8月,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第91页。 [16]余一:《民族主义论》,《浙江潮》第2期,1903年3月,张枬、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第489、486页。 [17]余一:《国家学上之支那民族观》,《游学译编》第11册,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五日,第1085—1086页。 [18]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By Donald Nicholson-Smith,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 Ltd,1991,p.73. [19]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页。 [20]徐珂编:《上谕谓满汉非同族》,《清稗类钞》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899—190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