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庆文化活动中的自发行动 堂安侗寨节庆活动是村庄公共生活的集中体现,是村民参与范围与较为广泛的集体行动。春节是侗族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堂安侗族过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七开始,从这天起,村民停止干农活,转向打扫房前屋后,打糯米粑粑。年轻人自发到村寨后山捡柴火并送至鼓楼,确保鼓楼中火塘柴火点燃后持续燃烧至正月初八。大年初一是堂安侗寨最热闹的日子,这天无论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参加盛大的绕寨游行,祭奠侗族人民信仰的最高神——“萨岁”,祈求“萨岁”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寨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初一过后,村寨连续数天唱侗戏、赛大歌,寨与寨之间互发请帖,邀请戏班献艺;村与村相互走访,集体做客,联络感情。正月初八村寨举行踩歌堂活动,村民聚集在鼓楼,由内向外逐渐围成圈,老人在最中央,年轻人在外,手拉手唱歌。 (四)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集体行动 1.应对火灾事件中的集体行动。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大多为木质干栏式建筑,房屋间距较小,预防和阻止火灾成为村寨较为重要的公共事务。堂安侗寨日常的防火工作由村里民兵连长负责。他每天查看消防池水位,定期维护消防泵,不定期提醒村民注意用电、防火,配合协助公安消防机构到村中检查消防设施。然而,因火灾发生突然,加之乡镇消防设施落后,县级消防部门离村寨距离较远,火灾发生后只能依靠村民自救。据当地村民介绍,仅新中国成立后堂安侗寨发生过四次损失较大的火灾。20世纪50年代村寨发生火灾,除几户幸免于难外,整个村寨几乎被烧毁。60年代发生的火灾导致全村被烧光,由于火势过猛,位于村寨中间靠近房屋的部分古墓碑被烧裂。2001年因一农户非法盗用电引发火灾导致19户农户房屋被毁。2007年一农户在家用火时不注意引发火灾,致使54户农户受灾。火灾发生时,村民自然形成合理的分工,男性负责抬水、敲击房屋以防止火苗蔓延,妇女帮助受灾户搬东西,老人、小孩负责看护牲畜。 火灾发生时,村寨之间同样体现出较强的集体行动能力。2013年3月堂安侗寨下面的厦格村一农户家突然起火,厦格村民自发组织救火。获知起火信息的堂安村民在民兵连长的组织下携带消防泵前往厦格村与当地村民一起灭火。一位被访的村民回忆道:“厦格起火那次,当时我在村卫生室打点滴,听到那个地方(发生火灾的地方)有人打电话给这个村卫生室的医生,我(往外看)发现民兵连长正在路边,我就边拔针边让连长快点喊广播,通知大家现在厦格村发生火灾了,我们快点下去。幸好我们过去及时,协助他们把火及时扑灭了。因为下面(厦格)跟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发生火灾了,如果那个时候我真的是起不来了,那就没办法了;我能起得来,我就必须加入到救火队伍中去。” 对于无意引发火灾的村民,火灾发生后3天其将接受村寨“3个100”的惩罚,即准备100斤酒、100斤米、100斤肉,请全村村民到鼓楼前一起就餐,同时向全体村民赔礼道歉。仪式结束后,受灾村民通常不计前嫌,不会在未来的集体行动中将引发火灾的村民边缘化。2001年发生的火灾因该村一村民非法偷电引发,火灾发生后,该村民难于承受舆论压力,被迫携父母、妻子、儿女到湖南打工。外出务工期间,该村民的父亲去世,由于无颜回村被迫将其父亲安葬湖南。2012年,该户村民重新回到堂安,因难于承受舆论的压力而将原来居住地搬至村外,重新选址建房。 堂安侗寨火灾过后的扫寨仪式同样表现出村民较强的集体行动能力。火灾发生后,为提醒村民注意防火,扫除村中引发火灾的“不净之物”,由村民共同出资,请当地鬼师到村中扫寨,驱除村中火魔。鬼师由两人组成,一个代表阴,一个代表阳,代表阴的鬼师举行仪式时,双眼被蒙上厚厚的布,在另一鬼师的帮助下,由村民引导来到起火点。到达起火点后,被蒙上眼睛的鬼师挥动大刀,口念咒语,驱除村寨火魔。村民紧跟鬼师放鞭炮,将火魔驱除。仪式过后,村寨男性集中至鼓楼就餐(女性不参加),若有剩余饭菜及酒水就地倒入鼓楼边的鱼塘,不能带回家中,以免厄运缠身。 2.应对偷盗中的集体行动。对于像堂安侗寨这样,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寨,应对偷盗成为村寨较为重要的公共事务。堂安侗寨有7个寨门,寨门开关时会发出响声,靠近寨门的农户夜晚睡觉前会自觉地关上寨门,以防止村外小偷入村偷盗。后因寨门年久失修,防盗功能殆尽。但面对来犯者,村民共同抵御的能力依旧较强。2013年3月,堂安侗寨三组一农户家3头牛被盗。户主半夜发现后找到负责治安的民兵连长用广播通知村民,被惊醒的村民纷纷起床帮助被盗农户追击偷盗者。村民们依靠摩托车等各类交通工具,不计任何成本与报酬,顺着交通主干道朝村外四个不同方向追击。没有交通工具的村民则沿着狭窄的泥泞小路追击。直到第二天清晨发现盗贼用车把牛运走,无法再找到线索后,村民才陆续回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