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西藏研究 >

杨成洲 杨帆:当代西藏家庭住房变动分析——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4)

http://www.newdu.com 2019-08-22 《中国藏学》(京)2018年第 杨成洲 杨帆 参加讨论

    四、西藏家庭住房的质量与居住环境
    (一)住房居住空间特征国际上,通常把人均(实际)居住面积作为衡量家庭居住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与我国的情况稍有不同,人口普查只统计了住房建筑面积的数据,不过,这两个指标可相互转化(16)。从整体来看,2000-2010年西藏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显著增长,从13.56平方米增加到28.57平方米,增长了1倍多,这一水平几乎与2010年全国城市家庭29.15平方米的人均建筑面积相当,居住空间和环境得到有效提升。从2000-2015年的纵向对比来看,2000年西藏无住房或人均建筑面积小于12平方米的家庭户占比超过50%,到了2010年这一指标快速减少到14%,2015年下降至10%以下。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的家庭占比不足13%,到2010年这一比例超过45%,到2015年更是超过60%。人均建筑面积大于50平方米的比重从2000年的3.78%增加到2015年的32.80%,人均建筑面积为13-29平方米的家庭户占比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见表3)。就人均建筑面积的指标来看,西藏的整体居住水平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高于部分大城市(例如,2010年上海人均建筑面积大于50平方米的家庭占比仅有12.33%),已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西藏住房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的分布差异和不均衡现象。
    从城、镇、乡对比来看,西藏住房城乡间的结构性差异得到有效改善。2000年城市、镇、乡村地区人均建筑面积小于12平方米的家庭占比分别为35.3%、36.56%、56.85%,城镇地区的居住环境和质量普遍高于乡村地区。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分别下降到22.56%、12.61%、12.61%,镇、乡村地区的比例基本持平并显著低于城市地区。从该指标的下降速度来看,乡村快于镇,镇快于城市,反映出乡村地区人均建筑面积的改善和提升速度快于城镇地区,城、镇、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15年,其比例进一步下降至20.85%、5.28%、7.69%,镇和乡村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2000年城、镇、乡村地区人均建筑面积大于30平方米的家庭户占比分别为22.84%、20.93%、9.38%,城镇的人均居住空间优于乡村。到了2010年,这一指标分别增加至42.96%、53.16%、44.68%,整体上都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并且镇和乡村地区家庭的居住空间超过了城市家庭,尤其是乡村地区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在这10年间增长了近5倍。2015年城镇乡的人均居住拥挤程度进一步改善,分别达到59.02%、73.22%、58.48%,城镇乡的人均居住空间差异已经消除。人均建筑面积为13-29平方米的城、镇、乡家庭也得到明显的上升空间,进一步优化了西藏的居住空间。
    住房间数的户均拥有量方面,2000年西藏户均间数拥有量在1-3间的家庭户比例超过70%,到了2015年已经减少到不足40%,相对应的大于4间的比例分别从不足30%增加到超过60%,15年间翻了一番,户均住房的间数达到4.96间。
    (二)住房房龄、层数与建筑类型在住房年龄方面,2000年房龄在10年以内的比例刚超过一半,房屋的更新速度相对较快,房龄在30年以上的老房子占比达9.07%。到了2010年房龄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10年间房屋新建速度很快,使得10年以内房龄的比例达到了79.64%,房龄在20年以内的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3.48%(见表4),这一比例也超过了同期中国城镇住房73%的比重。同期20年以内房龄的比例,美国、德国、日本分别为25%、17%、45%(17)。2010年以后,西藏住房建设处于平稳快速发展阶段,延续了前10年新房的建设态势。可见,这15年西藏住房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使得新建房屋为市场上的主要房源。
    在建筑层数方面,2000年西藏几乎没有居住在7层及以上建筑的家庭户,绝大多数家庭居住在平房,占比达到7成以上,居住在2-6层建筑内的比例不到3成。到2010年,居住在2-6层建筑内的比例大幅增加,达到了45.83%,居住在平房的家庭比重也相应开始下降,而居住在高层建筑内的家庭仍然少见。2010年以后,其态势基本延续,仍以居住在平房、2-3层为主,其比例维持在95%左右。总体来看,西藏的家庭住房仍然以低密度的单层、底层为主。
    在建筑类型方面,西藏的住房建造类型以混合结构和砖木结构为主,但其比例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72.35%下降到2010年的55.31%(见表5)。建筑质量更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虽然比例很低,但是增长幅度较大,显示出整体住房墙体结构质量的转变,现代化的建筑结构正在替代传统的砖木、混合结构或其他更为原始的类型。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得西藏,尤其是西藏农村拥有较高比例的石砌房屋,这在新建住房中也为数不少,这也使得“其他结构”的比例在2010年高达24.46%。
    
    (三)住房配套设施完备性厨房、自来水、洗澡设施、卫生间已经成为现代房屋的基本配置,也是评价住房配套设施完备性和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重要条件。表6显示,2000年西藏住房内生活配套设施稀缺,住房生活条件非常差,拥有厨房、自来水、洗澡设施、卫生间的比重分别为34.86%、17.75%、2.06%和33.27%,住房几乎没有热水供应。到了2010年,配套设施有所改善,住房内没有厨房、自来水、洗澡设施、卫生间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厨房的拥有量较其他3种设施更高。2015年的数据显示,西藏住房内生活设施条件较15年前已有显著改变,但是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拥有完善配套设施的住房比例仍然很小,这将严重影响西藏民众的生活质量。
    表6还表明,西藏住房内配套设施完备性的城乡差异很大,城镇地区配套设施拥有率远高于乡村地区。2000年城市地区厨房的拥有率、自来水通水率、厕所的配套率均超过一半,而能够供应热水的家庭只占11.70%。镇的情况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乡村的住房状况就更差,95%的家庭没有自来水、99%以上的家庭没有热水供应、70%左右的家庭没有配套厨房和厕所,应该说当时农村家庭住房几乎没有配套设施可言。10年后,住房条件大为改善,70%以上的城市家庭住房拥有了厨房、自来水、厕所,3成以上的家庭已经能够供应热水。镇上的家庭住房内厨房、自来水、厕所的拥有率已经超过50%,热水供应也大幅增长。40%以上的乡村家庭拥有了厨房、厕所,自来水供应率也达到25.56%,但是乡村的热水供应条件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善。
    
    
    普查数据还提供了衡量住房配套设施的另外一个指标,即家庭使用炊事燃料的种类。现代社会的家庭住房,燃气和电力的使用率已较为普及,而传统上污染较大、燃烧效率较低的煤炭、柴草等燃料也大多只存在少数偏远的农村地区。正如图2所示,2000年时西藏家庭将燃气作为燃料的普及率只有15.49%,家庭燃料主要以柴草和其他燃料为主,占比在80%以上,在西藏电力资源比较紧张,而且价格比较高,只能作为辅助性燃料使用,使用率很低。城乡间的使用结构差异较大,城镇的燃气和电力使用率相对较高,城市家庭占比已在80%以上,而乡村地区90%以上的家庭仍然使用传统燃料(18)。到2010年,西藏家庭现代化的炊事燃料的使用虽有所提高,但基本的格局没有改变,仍然以传统燃料为主。从城乡结构上看,城市地区的使用结构已基本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但镇、乡村地区仍不容乐观,乡村的燃气和电力使用率仅有一成。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共有15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清洁的沼气能源,西藏乡村燃料改善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