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秦“数以六为纪”渊源考(4)

http://www.newdu.com 2019-09-19 《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 安子毓 参加讨论

    四、六尺为步
    关于“六尺为步”这项改革,早在《史记索隐》里已提出质疑:
    《管子》《司马法》皆云六尺为步。谯周以为步以人足,非独秦制。(57)
    然而,由于文献散佚,今本《管子》与残本《司马法》中此记载已缺失。不过,《汉书》有云“六尺为步”(58),而《晋书》则云:“《司马法》广陈三代,曰……”(59),其文与《汉书》所载略同。可知《汉书》此记载当为《司马法》的佚文,依此记载,“六尺为步”为上古旧制,并非秦始皇所改。
    《史记集解》引《新序》云“今卫鞅……步过六尺者有罚”(60),钱穆先生据此质疑云“如其言,则秦以六尺为步亦旧法,非定水德后改”(61)。然《集解》所转引之文,亦不见于今本《新序》。
    然上引几条论据,今本均已亡佚,《管子》原文已不可知,《司马法》《新序》仅见转引,而出土实物中,似亦缺乏“步”的度器,难以为据。
    不过,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虽不足征,前引谯周“步以人足,非独秦制”之语却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导向。以人体定标准是度量衡制度发展之初的普遍现象,在世界各国均有出现。如古埃及以指尖至肘的间距定作一个长度单位,称肘尺或腕尺;法兰克国王查理曼以其一脚的长度为一尺,其制为英、德等国所继承,德国更进一步标准化,以最先走出教堂的十六名男子脚长之和的十六分之一为一尺;英王亨利一世以其伸直手臂时鼻尖至中指尖的距离为一码;古俄罗斯以人体各部位定出俄丈、肘长、拃长等各种单位。(62)世界各国如此,中国亦不例外。《孔子家语》云:“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63)《孔丛子》云:“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一升也。”(64)可见古代计量单位多与人体有关,“步”亦自不能例外。
    《孔丛子》云:“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65)按,今之一步,为古之一跬,古之一步,合两跬,即今之两步。古人今人变化不大,“步”之长度出入亦不该太多,是以谯周会有“步以人足,非独秦制”之语。人一步之长,又该如何确定呢?按,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齐步行进,步幅规定为七十五厘米,则两步为一百五十厘米。以秦尺合二十三厘米计之,两步当合六尺五寸,为便于计算,当取整数,所取只能是六尺或七尺。秦汉人身高与今人相近,(66)而平常百姓走路其步幅当小于军队行进,秦尺又多略长于二十三厘米,则取步为六尺实为当然之义,与水德之类实无干系。
    由于两汉时期尺长长期稳定在23厘米左右,“六尺为步”的这一标准自然也就被长期执行了下去,一般认为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孙子算经》犹云:
    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三百步为一里。(67)
    这期间,本有汉武帝用土德,“数用五”的改革,然此制竟沿袭不变。是以钱穆先生称汉武改制为“具文虚说”(68)。事实上,“具文虚说”的何止是汉武帝,其后东汉自命火德,数当用七,然亦沿袭此制不变,度制关乎国计民生,本无随心更改之理。
    秦汉度制基本为魏晋所继承,然永嘉之后,天下纷争,度制遂陷入了混乱。相较而言,东晋南朝的度制较为稳定,而十六国北朝的尺长则迅速增长,到北魏末年,尺长已近三十厘米。(69)隋唐政府既继承北朝而来,其尺长自亦被推广到全国。然以三十厘米计之,六尺已达一百八十厘米,以之名“步”,未免太过不伦,至唐代乃有“五尺为步”的制度产生。(70)由于唐代以后尺长再未有大的变化,因而“五尺为步”也就取代“六尺为步”,被一直沿袭至明清时期。
    综上所述,《秦始皇本纪》所载改革五项,除“法冠”范围太窄,无文献或实物证据证实或证伪之外,其余四项均难成立:
    (1)所谓“符六寸”,验之铜虎符、竹使符,皆不相合。今可见相合者,唯汉代过关津之竹符而已,秦以前并无实物出土。然过关津之符使用既广,汉代当无全部更换之理,当系沿袭秦制而来,然亦因此故,秦制亦当沿袭旧制,非简单兴作而来。
    (2)“六尺之舆”系战国以来最流行的马车形制,而非始皇整齐划一之改制。
    (3)验之秦陵之出土车马,可知“乘六马”断非普遍施行之制度。一些观点认为此制仅限于金根车,然即令如此,其制亦是沿袭先秦而来,非秦始皇之改制成果。
    (4)秦尺23厘米左右,则六尺约两跬,即古之一步。此制在东周时当已使用。
    五项之中,四项皆非始皇之改制成果,则所谓“法冠”改革之真伪恐怕也就不问可知了。事实上,若改冠制,或当改天子、丞相之冠以示尊崇,或当改中低级官吏之冠以成声势,单改不高不低的御史之冠,实在不知所谓。若真有此制,与其相信其为依水德而定,更合理的解释恐怕是,为了附会水德,单从旧制中挑出此冠为言。上述“符”“舆”“乘”“步”的所谓改革,皆可作如是观。(7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