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论抗战时期甘肃的农业改良与推广(13)


    黄河谷地的土地含碱较大,砂田改良后,使一些不毛之地变成粮食生产的肥沃土地。其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土地铺砂后,土地收益有所增加。据言“砂田蓄水力特强,得一次足雨来年即可丰收”(100)。表7是甘肃各县市铺砂作物面积统计表。 
        
    
     
    根据1942年7月调查,上述地区小麦常年亩产量是:皋兰是1.02担,靖远是1.59担,洮沙是1.03担,临洮是0.97担,永登是1.22担,榆中是0.7担,景泰是0.93担,永靖是0.86担(101)。经过改良后的砂田,亩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高,如表5统计各县砂田小麦亩产量平均达2担。说明铺砂后的砂田取得了很好的绩效。 
    第二,地价增加。砂田改良前,一些老砂田“几无生产可言,遇雨水较多年份,仅能产糜谷四斗,且无地价,因此自田赋改征实物后,赋税负担已重,复有各种摊派,以率多以土地为标准,旱地或老砂地所有人收入不抵支出,致使农民望之生畏,甚且任其荒芜或抛弃其所有权,以避服役”。经过改良后,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将其土地铺砂后,多不愿出卖”,地价也随之增长,“估计在兰州附近者,每亩可值三万元至四万元,其他各区亦值万元以上,如以平均二万五千元计,贷款铺砂土地之总价值,当在百亿元以上”(102)。砂田改良后,地价大增,农民由原来“任其荒芜或抛弃其所有权”到地价很高也“不愿意出卖”。可见,砂田经过改良后成为比较好的耕地,不仅地价有所上升,粮食亩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