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论抗战时期甘肃的农业改良与推广(9)


    4.病虫害防治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是抗战时期农业改良和增加粮食生产的主要内容。甘肃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主要有:小麦、高粱、糜子、大麦、燕麦、玉米等的黑穗病,小麦黄锈病、麦秆蝇,小麦、豌豆、水稻的麦象虫等,棉花角斑病、炭疽病、枯萎病、棉蚜虫等,马铃薯疫病,园艺作物病虫害有黄筋菜虫、猿叶虫、鹅绒金龟子、瓜守、豆金龟子、梨虫、栗色金龟子、跋虫、蝼蛄、苹果巢虫、卷叶虫等等。这些病虫害对农作物威胁很大,一旦发生,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农作物减产。如小麦一旦患有杆黑穗病,轻则叶发黄,重则全部枯死,受害麦株90%以上不抽穗,即便有穗也呈畸形。黑穗病是甘肃主要病害,一旦发生必然导致农业减产。据省粮食委员会估计,麦类的黑穗病使每年的麦产量损失平均在22%以上(69)。据当时临洮农校调查,黑穗病导致该县小麦平均年损失达20%(70)。1941年全省14县发生黑穗病,平均损失17%,折合法币1亿5千万元(71)。抗战期间,天水、徽县、成县、平凉、泾川等地发生豆象虫害,导致豌豆减产50%左右;甘谷麦蛾虫导致小麦减产70%;漳县麦秆蝇侵害麦苗,受灾重者损失在60%以上(72)。 
    1939年,甘肃省农业推广所投资经费12万元,在陇南进行了蚜虫的防治,取得较好的效果(73)。因小麦黑穗病危害最大,故1941年甘肃把防治黑穗病当作粮食增产的中心工作,选择14个县作为重点,自6月1日开始到7月1日结束,根据工作报告,取得的成效如表5。 
        
    1941年,甘肃防治黑穗病268.6万余亩,以平均减少麦产损失5%、本省常年平均产量1担计算,被防治的14县共可减少粮食损失137 800担。但时人认为:“这次拔出黑穗病实未达到增产的目的,最大的效果是使农民知道了黑穗病的名词,或是他们对黑穗病之为害多一层认识。”(74)尽管通过防治病虫害未必能达到目的,但增进了农民对病害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