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论抗战时期甘肃的农业改良与推广(4)


    二、农业改良与推广 
    1.小麦优良品种的试验与推广 
    小麦是甘肃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栽培面积及产量在全省农作物中占首位,因此成为了抗战时期农业试验和推广的主要作物。为了检定小麦优良品种,甘肃省增粮督导团制定了《甘肃省检定麦作地方品种纲要》,作为选育优良品种的基本操作规则。根据《纲要》,1941年甘肃省在岷县等8县进行小麦品种检定,共选出地方优良品种28个。1942年,甘肃省粮食增产督导团制定了《三十一年度推广检定小麦品种暂行办法》,一方面在张掖、靖远两县继续进行小麦优良品种检定,另一方面对1941年检定的28个小麦品种进行复查,检查其分布面积、品种特性、亩产量、成熟期、病害种类及抗旱能力(33)。在划定的县份,检定人员按照检定办法,做了比较细致的工作。如泾川县农业推广选出老筋麦和白麦为本地适宜推广的品种(34)。张掖选出白大麦子、白小麦子、火穗子3个品种,并进行采穗购种和推广工作(35)。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甘肃粮产增进委员会成立后,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广鉴定优良小麦品种。根据该会《推广检定优良小麦品种工作专门报告》,各县检定优良品种,均采取换种方式,由检定员与农家约定存留时期自行换种,并由粮产增进委员会通知农业改进所所属各区农场及各县农业推广所进行比较试验,并在特约农家繁殖。如岷县的蓝麦在1941年冬季推广种植5575亩,春麦可推广2500亩。在粮产增进会指导员的指导下,农家自行混留种共计49 943亩,其中洮沙县约12 040亩,临洮3420亩,岷县约26 408亩(36)。表1是1941年,甘肃粮产增进委员会指导皋兰等9县农家采集健全麦种情况统计。 
        
      在甘肃粮产增进委员会的指导下,1941年,皋兰等9县共有4.5万余户农家,选留健全小麦种子41.7万担,约定播种小麦51.3万余亩。通过对本省小麦品种的鉴定,对各地选出的产量高、抗病害强、抗倒伏较好的小麦进行育种和推广。如1942年,张掖特约3户农家繁殖大穗子小麦品种,共计18亩;平凉推广长穗小麦12亩,红筋麦10亩;徽县推广老旱麦种10 545石,红麦27石;岷县指导农民自动调换优良麦种蓝麦及洋麦;泾川引进“陕农廿七号(蚂蚱麦)”40斤,分发特约农户种植,同时引种老筋麦等210亩;榆中推广白麦147亩(37)。1941-1942年甘肃农业推广所与平凉农场检定,比较优良的小麦品种是红筋麦、白金麦,其优点是“不脱粒,不倒伏、产量较高、品质较优”(38)。从1943年开始到1945年,陇东农林试验场先后在平凉等9县进行小麦优良品种检定,检定出一长条、红筋麦两个品种,并于1944年开始推广,截至1946年,共示范推广16 905亩,种植农户611户,种植良种1690石。以每亩产量超过当地其他品种40斤计算,可增加产量67.62万斤;以每斗15斤计算,合计508石,可增加农民收益9016万元(39)。足见,在本地小麦优良品种检定和推广中,甘肃各地农林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