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宏愿:种族、族群与阶级:西方马克思主义种族和族群研究的路径及其启示(9)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15 民族研究 左宏愿 参加讨论
另一方面,平心而论,就像其所反对的理论范式一样,西方种族和族群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能对所有的理论和经验性难题给出答案,并且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第一,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种族和族群研究与其他思潮和研究范式掺杂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倾向的马克思主义。不同的研究范式中,阶级概念的指涉对象和解释目标各不相同。因而,研究者在对种族和族群进行阶级分析和解释时,如果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核,并保持一致性和自洽性,就必须在阶级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核心概念上构建。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如何对种族、族群现象进行具有理论自洽性的批判性分析,如何看待阶级这个概念?西方的相关研究对这些问题并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至少目前来看是这样的。 第二,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认识种族和族群这些概念及其性质、功能?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作品里,其理论主要围绕阶级和生产关系这些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的核心概念建构的,而种族、民族、族裔等概念处于分析性、边缘性和从属性位置,社会主体的族裔和族群性联合在阶级关系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本质上是伴生的社会现象。虽然迈尔斯指出了一些研究错误地将种族、族群实体化和具体化这个问题,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种族和族群研究实际上并没有对种族、族群概念与阶级概念在整个理论体系的位置进行明确的分析和清晰的解答。文化马克思主义对于种族和族群自主性的过度强调,更是在这个问题表现出了暧昧不明。然而,不管意识形态、日常生活与文化等问题对于种族主义再生产的作用如何,如果拒绝了在资本主义时代经济的压迫乃是更本质的压迫这一论断,抛弃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及其结构性压制,偏离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而仅仅停留在种族意识的文化性再生产层面,那么其理论自洽性和批判性力量就大大减弱了,并有可能完全滑向文化解释或文化化约论。 第三,从实践层面来说,在研究种族、族群不平等问题时,如塞亚指出的那样,与阶级无关的机制和对阶级敏感的机制都有可能导致客观社会位置的差异,(44)那么,与(种族、族群)身份无关的社会机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根本特征和与(种族、族群)身份相关的社会机制——(基于群体身份的排斥和支配)二者的关系如何区分并如何相互影响?对于这个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种族和族群研究在经验层面也没有做出较好的解释。 (二)批评价值:族群研究中不能失去阶级分析视角 尽管西方种族和族群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范式面对着挑战,仍有很多关键性的难题没有解决。但必须承认,不管是就其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其面临的关键性难题而言,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国内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首先,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种族和族群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虽然本文所涉及的研究主要是我们传统上认为的种族关系和种族主义研究,但是,种族、族群、民族并不是完全不同的社会现象,本身具有相通性,或者本质上是同一个类型的社会现象,因而对于我们国内的民族研究也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再次,西方马克思主义种族和族群研究面对的关键性难题或者尚未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研究中需要着力思考和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一定时期内,我们国内的民族研究中,也曾出现了“民族问题的实质就是阶级问题”的教条式论断和极端化实践。后来的研究对这个论断做出了批判和修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研究以完全走向了反面,基本抛弃了阶级分析,或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看作是两个互不相的研究又完全走向了反面,基本抛弃了阶级分析,或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看作是两个互不相关的范畴,不再用阶级分析法来分析族际关系了。事实上,马克思不仅反对存在永恒不变的社会历史规律,而且也反对存在永恒不变的社会范畴。社会历史领域中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概念或范畴,而使用这样一些永恒不变的普遍范畴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现实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做法。马克思认为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也没有孤立、抽象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民族现象及民族问题也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则会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和表现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