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张英魁: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各自逻辑、内在张力与群际团结的实现策略(4)


    二、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各自逻辑:国家政治结构之下的心理归属
    当前国家所沿用的“发展型”策略,辅之以文化上的宣传教育,会产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异化作用。这种异化是通过民族自我认同的增强以及民族与国家间张力的放大来实现的,其根源就在于正常状态下两种认同的内在逻辑是不同的,而这两种认同发生的机制也存在差异之下的相互联结:少数民族的自我认同行为必须在民族国家的主权之下,才能生成与表达对自我民族的心理归属感。
    (一)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主权的至上性与现实政体建构
    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即国家层面的政治结构,是指我们讨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实政治结构,这种现实以主权国家的形态存在,是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政治土壤与制度体系,既是政治认知的对象,也是当下民族认知能力、认知话语体系和话语结构的生成系统。同时,主权国家的政治结构也是民族政治认同的现实制度框架或认知的客观条件。所以说,国家层面的政治结构就从三个方面来影响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一是认知能力与话语生成机制;二是政治认知与认同的核心对象;三是现实政治发生的现实条件。
    从国家主权的性质及其本质特征来看,主权国家的强制性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或自我认同产生的前提,即是说,国家主权所要求的完整性、至上性与绝对的统一性,是当前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前置条件,而不是认知与认同的对象。在主权国家所具有的权威共识之下,对具体政治意识形态、执政方式、具体政策、党派行为产生情感上的亲疏远近,从而导致行为上的支持、冷淡、容忍或反对,一般即是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具体表现。如果这种国家抽象主权的权威性对所有公民都具有服从的强制性这一判断,符合现代国家建构的基本规律与原则,那么主权服从与政治认同就成为少数民族面对现实政治时的基本逻辑结构,这种结构也就内在地要求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具有边界性——即主权服从之下的具体政治认同,这包含了抽象与具体两个维度。对于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员个体来说,其情感与观感既是现实性的——对现实政治的系统心理状态,同时也跨越了历史与现实这两个时空。从历史的空间来说,少数民族当下的民族情感承继于民族历史的认知同时也依赖于民族历史感对当下民族生存状态的肯定或否定。
    所以说,无论民族认同还是政治认同都必须建构于民族国家层面抽象之主权所衍生的具体政治结构,而在这一结构中,抽象主权国家的服从为最高原则,政治结构为具体认同的框架基础,认同则表现为其中的心理状态。
    (二)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逻辑:由意识形态到政策功效
    少数民族对于国家的理性认知、价值判断与情感取向,既受政治发展现实与国家法治化程度、国家治理效率的影响,也与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历史、信仰状况及当前在国家总体发展的处境有关。在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互动中所产生的少数民族与国家二者之间的关系,会伴随着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变化等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程度并非是永恒不变的正比关系,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推动,并不总能会获得国家认同程度的提升,“发展型”策略本身包含了国家认同弱化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