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魁: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各自逻辑、内在张力与群际团结的实现策略(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08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张英魁 参加讨论
三、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内在张力:逻辑与现实的互证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可能性,同时也存在着内在的张力。这种张力源自于二者各自逻辑的独立性,以及二者融合的条件性,同时也被现实民族问题与国家治理策略所强化,有时表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趋势,二者张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社会发展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以及自我治理与国家政策之间。这种张力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在各发展阶段的不同呈现出二者张力的不同特质,进而使得在二者建构过程中需要对张力及其原因做以深入分析。 (一)二者之间张力的三个维度:少数民族与国家的双重主体化之冲突 诚如上文所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张力,根源于少数民族与国家这种二元结构中的双重主体性彰显,而社会发展对少数民族主体性的塑造成为现实张力的推动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造成国家认同程度的降低与民族自我认同的强化,这一现象揭示了传统的“发展型”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存在的互相抵牾之处,这也是当前有些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具体而言,这种张力存在于以下三个维度: 其一,少数民族信仰体系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一般来说,中国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信仰体系,有一些宗教信仰理论化程度较高,比如维吾尔族、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藏族所信仰的藏传佛教;有一些少数民族信仰体系的理论化程度低,具有自我民族独特的民间信仰与神祇体系,崇拜特殊的神、祖先或自然物。而国家意识形态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诉求于唯物主义,直接否定了神的存在之真实性。这种有神论与无神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是一种根本性的张力。虽然这种张力在当代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之下,一般不会产生现实的剧烈冲突,以隐而不彰的形式存在,但在被现实因素激发时,有可能会转变为较为激烈的显性冲突。 其二,少数民族的独特性与社会发展的趋同性二者之间的张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所推动的全球化进程中,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了每个少数民族以充分发展自我个性的空间与自由。但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频繁交往行为、网络媒体所传播的大量世俗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思维与策略等,均持续冲击着少数民族依存的经济与文化空间,不断使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在淡化——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等都逐渐趋同,这种趋同化的发展模式,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少数民族对自我民族身份的忧虑与自省。 其三,国家治理策略与少数民族发展阶段二者错位所产生的张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自然包括少数民族治理的现代化。而国家治理体系所诉求的是在法治框架下的社会良性与全面发展。而社会整体的人民诉求与少数民族现阶段的诉求并非一致。少数民族对于经济发展与实然政治权利的双重诉求,以及政治权利实现空间的需求,涉及政治体制的创新维度,而非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范畴,因此二者之间的张力不容忽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