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诏令乌拉总管穆克登勘查中朝边界本国一侧,途中于鸭绿江、图们江正源分水岭——小白山山顶凿立高约3尺、长约2尺的查边纪念碑一通,碑文为“大清乌喇总...
摘要:近现代中国领土属性的转型始于19世纪中叶,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府的政策、观念和治理模式的演变,使近代以来中国疆界的 “地缘形体”和国家主权逐步明确,并决定了中华民...
从“天下”到民族国家:边疆概念的意义流变 从地理意义上说,“边疆”即“边缘的地域”。然而,“边疆”所指却并非仅是地貌风物,而是兼具两层含义:一是地方与国家政治中心的...
摘要:白寿彝先生对回族史和中国伊斯兰教史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从通史性著作的撰著,历史人物的研究,史料的收集、整理与刊布,重大问题上的创见,治学方法的贡献等...
摘要: 本文认为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从东北古史自身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出发,可将东北古史分为五期,即蒙昧至文明开端时期;东北各民族及地方政权分立迭起时期...
“庚子之变”后,清政府为维持其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称为清末“新政”。宪政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从清末宪政改革的成果看,主要是在中央成立了资政院,在各省...
摘要: 清王朝对东北地区的统辖管理明显区别于关内各省及其他边疆地区。这主要与其在政治上作为王朝的兴发之地、经济上作为满洲贵族的养生地、文化上作为保持满族传统的根据地...
摘要: 东北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折射了民族存续的古老智慧,而且在现代工业化达到较高程度而面临生态压力的今天,更日益迸发出引人入胜的价值之光。本文全面概...
摘要: 文章主要依据外文史料考述了20世纪初至抗战胜利期间英国、日本、美国、德国、法国、俄苏等十六国驻黑龙江的领事机构,并对各国主要外交官的生平事迹作了简要叙述,弥补...
断裂与分化大概是文明发展的常态,连续的“广土众民”的中国,这种情况不符合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何以会背离常态,成为连续的“广土众民”的中国呢?这一问题,我们姑且称...
摘要: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对东北朝鲜移民实行两种不同政策:1931年至1937年实行限制朝鲜人移民东北的政笨。最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为了稳定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二是防止朝鲜移民...
摘要: 清代东北边疆生息繁衍着库雅喇、恰喀拉、赫哲、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卦尔察等众多部族。入关前后,清政府曾将这些部族大规模内迁,作为“新满洲”编入...
边疆在大多数学者眼里,是一个异质性、动荡性更强的社会。如美国学者施坚雅认为,“在中国的地区边境,地方社会显得最异常,样式也最多”①;在清代文献中,同样不乏对西域表...
如今中国,几乎已是欧美各种新理论的试验场,用这些理论讨论现代中国的形成,现代思想的兴起,现代世界中的中国处境,很时髦很吸引人,不过,有时候是在抽象理论上的逻辑演绎...
摘要: 本文就清代东北封禁的标志、措施、特点及结果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东北封禁是清代边疆治理一项重要政策,也是当时中国“闭关锁国”的一个重要表现,它违背了历史的...
摘要: 近代东北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在其它地区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快速推进时,东北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还尚未起步。二十世纪初年,东北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开始起步,二十年代东...
摘要: 20世纪初,日、俄加紧了对我国东北的侵略。袁世凯为维护东北主权、利权,最早提出对东北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将军府制改为行省制,在东北全面推行新政。日俄战争后,袁世...
摘要:近年来,围绕《禹贡》半月刊进行研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该刊在创办过程中,随着时势的变化,在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出现了由沿革地理向边疆史地转向的...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是有限疆域的观念,经过历代儒者根据不同时代的需要不断建构,以“天下观”为一体,以“大一统”和“夷夏”观为之两面的意识形态被建构起来。...
摘要: 在1929—1933年间召开的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上,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抛出所谓“民族生存权说”、“特殊权益说”、“防俄防共说”、“自卫说”、“人口过剩说”等来为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