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点做了系统阐述。认为坚持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构成了国特色解决民族...
鸦片战争前后,姚莹、魏源、林则徐等一批先进的人物,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为适应形势的需要,积极开展边疆史地的研究。从学术上说,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共同的学风,同...
一 道光二十年1840以前,东北三省军政原统于盛京兵部衙门及三省将军衙门的兵司,其兵制主要是驻防八旗兵,约3.53万人,驻44处。[1]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各方面均...
摘要:黄奋生是中华民国时期一位成绩突出的边疆学学者。本文在介绍其生平及学术研究活动的同时,介绍了其主要著作《内蒙盟旗自治运动纪实》、《百灵庙巡礼》、《蒙藏新志》、...
摘要:跨界民族问题是当下许多民族国家面临的棘手问题,其形成和运行具有自身的逻辑和机制。从历史渊源、权力结构、发展差距、社会融入、精英意识和国际关系几个角度对跨界民...
谱牒、口碑等资料的学术价值早已为人们所周知。清末钟琦说:“陇蜀滇黔诸省于谱牒茫然不解,殊属疏漏鄙俗,两江、两浙、两湖诸省崇仁厚,联涣散,各村族皆有谱牒。”[1]清代家...
数十年来,唐宋社会变迁一直是隋唐史、宋史和经济史同仁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其实,元代及明前期又出现了与中唐两宋中原王朝异质的东西,又发生过不大不小的社会变动。 元代及明...
明朝统治者将国防重点放在北部边疆,曾在“九边”(甘州、固原、宁夏、延绥、大同、宣府、蓟州、辽东、山西三关各镇)及其附近大搞农垦,即分别用军屯、民屯、商屯等加强边防建...
摘要:边疆是历史的产物,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全球化使国家利益开始突破本土地理疆界向全球拓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
摘要:从边疆史的“北部指向”“西北指向”出发,将拉铁摩尔独特的人生与学术经历放到“内陆亚洲”这一视野下加以解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阐释拉铁摩尔以“内陆亚洲-中原”...
摘要: 入关后,特别是在康雍时期,为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的管理、填补东北防务空虚、巩固东北边疆,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徙民编旗”政策,将少数民族部众大规模迁入内地,以...
苏定方,名烈,字定方,以字行,是唐初声名显赫、军功卓著的大将。然而,现存《旧唐书》、《新唐书》苏定方本传却多有疑点[1],关于苏氏的墓志铭文等相关的金石资料至今未见面...
摘要:中国边疆治理始终交织着治理思想、机构与政策三重“一体化”要素。萌显于夏商时期的边治思想,后经帝国统治者及思想家充实完善,及至明末清初终成为完整的思想体系。统...
摘要: 满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满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亦存在过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包含有阶级对抗内容的宗族家族制度即宗法制度。宗族聚居是满族宗法制度存在的...
摘要:本文认为,从专门史与边疆史地研究发端的中国边疆学,在学术积累、学术水平、学术规范、队伍建设等方面,目前已具备成为专门学科的条件。中国边疆学以中国边疆地区的历...
一、东北近代行旅交通的演变 (一)清末民初传统行旅交通的延续 在漫长的东北古代社会中,传统行旅交通承担着人们出行全部的任务。传统道路是利用陆地的土面或碎石修筑的;传统交...
摘要: 晚清时期外国人对我国东北边疆进行了一系列考察,撰写了大量相关著述,这为研究该时期我国边疆史地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日本人小越平隆先后两次深入东北边疆考察,以亲身...
摘要: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是内在学理与社会时势变迁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之表现及结果。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筑进程中,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催化了中国学术思维与视野的变革,边疆...
摘要: 晚清东北商埠格局历经萌芽、雏形、形成、发展四个阶段的变迁进程。此格局在变迁过程中呈现出商埠地域分布以沿交通线为主、类型的多样性及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点。晚清东...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历史疆域的理论界定有多种观点。代表性观点有三种:一是以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实际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二是以现代中国疆域为基本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