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一些多民族国家经常处于民族关系的危机之中,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因民族问题而解体。特别是中东和北非地区发生“阿拉伯之春”以后,西方敌对势...
摘要: 近年来,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和内蒙古等地出土了一些有关古代车师、鲜卑、高句丽、渤海、吐蕃和契丹等族的人骨资料。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
在明、清易位的几十年间(1616—1644),朝鲜王国(1392—1910)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所谓“属国安则大明亦安,属国危则大明亦危”。[黄景源:《江汉集》卷27《明陪臣传一》卷2,汉城韩国...
在历史记载中的一体,是指不同时期社会体制的系统构成,包括民族、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一体的构成不是一个永久不变的模式,由家大夫、国诸侯、君天下的“天下...
摘要: 近代中国东北是中外交涉的一个矛盾焦点地区。在诸多交涉中,铁路交涉是交涉的重点,并贯穿于东北对外交涉的全过程。近代以来,铁路开发、铁路借款是殖民主义者惯用的一...
摘要:中国大陆地区的边政学研究经过若干年的沉寂后,目前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民国时期及台湾地区相关学者对边政及边政学理论认识的考察,认为边政是指边疆地区的政...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早期借鉴苏联模式,主张通过“民族自决”组建联邦国家;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完成了“去联邦”建立“单一制”国家的转变。1982年宪法...
摘要: 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遵循历史进步的法则,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扭转了政治方向,使东北从半封建的军政合一的政治形态向民族民主化政治形态转化,政权性质发生了质变...
19世纪边疆史地研究发韧于19世纪初,以祁韵士的《藩部要略》,《伊犁总统事略》、《西陲要略》、《西域释地》,徐松的《新疆识略》、《西域水道记》、《新評注地理志集释》、《...
摘要: 清代鄂温克族社会的对外交换是伴随着对外联系与交往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主要表现为贡市贸易的繁荣、与汉族商号贸易的兴旺、集市贸易的形成、与周邻民族...
摘要: 满文历史文献是以满族特有文字———满语文书写的本民族历史文献,它不但记录了满族发展的轨迹,成为我们研究满族的重要参考;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弥为珍贵的文化财...
摘要:结构分析和过程分析是民族问题研究的两种重要方法,二者各有特点。长期以来,我国民族问题研究领域对结构分析比较重视,但是对过程分析有所忽略。深化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摘要:中国疆域广阔,海陆兼备,其中陆地国界线2.2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我国的沿边省(自治区)多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且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这种地理特点为我国提供了...
摘要: 《江北日记》是1872年朝鲜谍报人员崔宗范等秘密潜入鸭绿江北岸中国境内,进行侦探后,留下的记录。日记中反映了当时清朝政府对鸭绿江流域封禁政策的虚实、朝鲜北部边民...
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制定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
应弄清楚什么是“边疆”。我们认为,“边疆”首先是地理概念,与一个国家的国界线有着密切的关系。简言之,“边疆”是指直接与国界相关联的地区。开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不仅...
摘要: 为解决双边陆地边界问题,自1964年到2004年,中苏(俄)两国政府之间共举行了4次外交谈判,最终比较圆满地解决了此一影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划定了中俄双方约...
摘要: 营州是唐王朝在东北边疆的军政重镇,在维护唐王朝与东北边疆诸少数部族之间的君臣关系,实现唐王朝在东北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防范、平定东北边疆叛乱,发展东北边疆经...
现在无论国内国外,人们都有一个感觉,中国正在朝世界大国迈进,这个新大国的外交和国际战略应有更大作为。从研究分析出发,笔者的判断是,现在确实是中国创造性介入全球事务...
摘要: 本文从政治结构改革、教育改革、外交努力三方面考察了徐世昌任内东北新政改革对东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认为政治结构和教育改革促进了东北地区现代化进程,而外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