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试图结合元明鼎革之际东亚海域的大背景,以中国史料《卫职黄志》和朝鲜史料《李朝实录》为基础,来描述明初海运的主体“运军”的来源,构成及就役状态,以求揭示明...
摘要:中国边疆学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边疆理论与治边实践并重、边疆历史与边疆现实并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研究成果既有学术意义也有应用价值等特点。由此...
摘要: 封贡体系的概念命名、指导理论与维系动力机制是封贡体系理论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看似毫不相关,实则密不可分;看似无足轻重,实则内在地左右着封贡体系的研究趋向。...
摘要: 康熙年间打牲乌拉总管穆克登的长白山查边活动,是东北边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学界的研究多注重查边定界活动,忽视了穆克登此行的另一项使命——为《皇舆全览图》的...
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在渤海国的“族属”问题上,虽论述多多,但始终是其说不一,争议甚大。尽管有些学者们在争论中用词含混、隐晦甚至于节外生枝或故弄玄虚,而把问题搞得越来...
摘要: 开埠通商是东北城市运动的两大主题即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的加速器。晚清东北开埠通商后,一方面促进了东北城市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数目和城市规模...
中国古代王朝更迭总会引发是否“正统”的争议,而如何说明自身的正统地位或合法性很自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新王朝的创立者不能回避的大事。在这样的背景下,神圣化君王自身...
摘要: 在中国现阶段的种种边疆问题中,海权问题堪称“丢不得、谈不拢、打不得”的难题。因此,主张通过深刻认识海权的内涵与意义;透彻了解中国对海权的需求与期盼;清醒分析...
摘要: 中国边疆学是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边疆史地的研究中,中国边疆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逐渐彰显,其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具有“二元”的结构特征...
摘要: 东北亚是构筑大规模国际合作体系非常理想的区域,但各国所陷入的安全困境阻碍这一体系的建构。这种安全困境与扰动这一区域政治结构的要素相关联,这一要素就是朝鲜半岛...
摘要: 营口开埠前,依托辽河庞大的水运网络,发展成为盛京沿海贸易重心所在。及至其开埠后,则促进了辽河航运的勃兴,辽河沿岸码头及商业城镇得以迅速发展并拓展了营口的经济...
陈寅恪在《陈垣墩煌劫余录序》中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
2006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举办“中国疆域理论研究论坛”,来自院内外的20多位学者就中国疆域理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关于中国古代疆域理论相关概念、...
摘要: 徐世昌在东三省任总督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采取改革教育行政机构、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东三省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东三...
摘要:近代遗留下来的中国边界领土争端大致可以分为“位置性边界争端”和“领土性边界争端”。针对不同的边界问题,新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原则与办法。60年代初,国际关系的...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Marcohistory)史观在国际史学界自成一家之言,主张在长时期远视界的眼光之下拼合前因后果,使许多看来不合理的事物的内在逻辑规律得以彰现。黄先生在《放...
摘要: 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提出长时段理论,突出不同时段研究的内容,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扩展了研究者的视野。本文以边疆观念史与边疆治理史、边疆经营史与边疆开发...
摘要: 养息牧牧场是清王朝设在东北柳条边外的惟一皇家牧场,畜养大量的牛羊马,不仅供应盛京三陵祭祀之用和补给八旗官马之需,而且部分产品成为清皇室的贡品。这座几乎伴随清...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学术交流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承办的“海峡两岸清代满蒙联姻与边疆治理学术研讨会”于200...
摘要: 东北东部边疆城镇的演化是东北亚研究中的一个环节。清末民国时期是其重要的发展阶段,它在兴起中表现出的主要诱导因素是移民实边、体制调整、交通改观、边境贸易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