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核心建立的,而清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是由多民族构成的,而当时的满族人数很少,在客观上限制了其统治的社会基础,这就决定了清朝统治者必须有意识...
中国的边疆研究渊远源长。但中国边疆研究的兴盛,则是近代以降的事。鸦片战争之后,曾出现过边疆研究两次高潮。第一次时在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敲开了闭锁的...
摘要: 东三省巡阅使是一战期间为了筹办欧战事务,会同吉黑两省督军统一节制调遣东三省军队而设置。张作霖在任该职期间与其兼任的奉天督军职务及蒙疆经略使职务结合,对当时东...
摘要: 中国元明清时代的汉文史籍称西亚里海之滨的阿萨辛派为“木剌夷”,汉文史籍记载了对木剌夷名称的不同称谓和全部的历史活动状况,包括木剌夷的由来、城堡状况、七世传人...
一、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必要性 欧美一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比较广泛地开展了边疆研究,许多专著的内容既包括边疆的类型及划分,又包括边疆的历史作用,有的著作还从国...
东亚联盟是侵华战争时日本国内一种较有影响的侵略理论,它鼓吹以“王道主义”为指导理念,以“国防共同、经济一体化、政治独立、文化沟通”为基本条件,结成日、“满”、华为...
摘要: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双方围绕边界、逃人、贸易诸问题展开新一轮的交锋。本文主要针对1689—1727年中俄外交的主题、外交危机的爆发、两国外交举措、外交结果等内容...
摘要: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在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种...
正确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是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多民族国家的合法性与稳定性不是一个纯粹自律的、一经创造就可以自己独立运作的机制,而是需要领导者自觉地、持续地...
摘要: 民国年间有许多旨在面向全中国的边疆机构与刊物,其中主要有研究机构及所办刊物,也有非专门的边疆机构所办的刊物,还有面向边疆的银行和学校。这种与民国以前截然不同...
关于古朝鲜领域的问题,过去中外史学界发表了许多论著,通说认为古朝鲜指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在以今朝鲜平壤为中心的朝鲜半岛的北部(以下简称平壤说)。国外部分学者则认为...
摘要: 边疆是用以标志国家与边界相连区域的概念。在我国,边疆概念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所赋予的丰富内涵。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边疆治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效地解决了...
摘要: 以实施宪政为中心的政治改革是清末东北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通过官制改革调整了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了地方公署对边疆的控制,为东北实施宪政铺平了道...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成立于1983年,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这20年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术界步入恢复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时期。今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也以自己的累累...
摘要: 入关后,特别是在康雍时期,为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的管理、填补东北防务空虚、巩固东北边疆,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徙民编旗”政策,将少数民族部众大规模迁入内地,以...
中国的民族问题,包括周边民族关系等,历来是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西方学术理论和方法的不断传入,...
摘要: 对我国古代治理边疆问题的研究,应包括治边理论与治边实践两个部分。中央王朝或中原王朝的治边理论,包含统治者的边疆观与治边观、治理边疆地区及治理边疆蛮夷的理论、...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绝大多数民族居住在边疆地区。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 中国边疆,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以内的边地疆域。历代王朝,常把自己称作...
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干实事,应当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要务,这就要求从事民族理论研究的人敢于正视过去、分析现实。多角度探讨中国民族问题是提高认识的好方法,但坚持马...
摘要: 近年来,东亚研究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困扰。有些困扰,还因超学术立意的介入而演变为话语“禁区”。寻出困扰和禁区的发生原因,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国际政治与学术伦理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