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近几年国际学术界形成一股“帝国热”,历史上的各种“帝国”都被搬上学术舞台,突然之间成为“显学”。这些讨论最大的特点,是把...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 修改不是对8年抗战的否定,重点强...
分页标题 (原文刊于《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年第3期)...
摘要: 史学批评是关于史学自身的各种商榷、品评、鉴赏和反思,其对象包括历代史家、史学成果、史学思想、史学技艺、史学流派和史学机制等。从先秦时期关于史学的零星评论到东...
内容提要: 范文澜是第一个以革命史观为指导从事历史撰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建构了革命史学的基本框架。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缔造了近代史研究的革命...
作者简介: 罗艳春(1977-),男,江西遂川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研究;常建华(1957-),男,河北张家口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
摘要: 梁启超以历史解释、史学致用、社会整体、科际整合以及历史编纂等为基本要素所粗略建构的“新史学”范式,在“五四”以后并未被新历史考证学终结,而是得到继承、拓展和...
内容提要: 仓修良先生对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的再评价对我们产生了很大启发。以此视角梳理古今学人关于《纲目》评判悬绝的史实,我们会发现在今人的评价中存在着忽视《纲目》...
摘要: 18世纪末以来,康德为历史理性的发展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人们关注到对于历史的认识乃是基于各种前提假设,历史理性作为一种对于历史的反思性力量,首先表现为对前提假...
若以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别录》《七略》为起点,我国先秦诸子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此后的学者若在先秦诸子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取得突破,必须首先在研究方法和视...
内容提要: 断代志是晚于通志出现的志书体裁,有着跟通志不同的特点,自第二轮志书编修以来,就广为志界所用。多部本断代志和多卷本断代志在内涵、功用、记述时限、资料选取和...
“系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史,近年来在各院校间悄然勃兴,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院系,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院系史。以中文学科为例,《四川大学中文系系史(1896—19...
摘要: 生活质量作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重点要探讨生活质量的概念、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并要探讨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如何研究生活质量以及研究它的可行性等问题。若...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已经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并在时间上实现了同步。与之相应,原来由时间性支配的社会构型也被由空间性支配的当代社会构型所取代。在此背景下,我们必...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根基。在这样一个严肃的历史关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关注党史研究,深化党史研究。中华民族是最珍视自...
作者简介: 李俊领(1978- ),男,山东金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 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一直是大陆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门...
在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中,我一直在寻找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但令人沮丧的是,整个文明的源头乃至七大文明中的华夏文明、印度文明始终处于一片蒙昧之中,幽暗之...
作为一门学问和学科的“东方学”起源于欧洲,是西方人研究东方(亚洲及北非地区)各国历史文化及现实问题的综合性学科。中国的“东方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研究东方国家(亚洲与北非...
作者简介: 赵晶,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近年来,作为一种研究取径,“历史书写”或“史料批判”之称频繁见诸中古史青年学者的研究论著,进而标举流派、组构学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近日在京召开。与会者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为主题,探讨了如何推进国史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