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民族一家亲”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经历长期的探索于党的十八大之后由新一代领导核心明确提出。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治理模式,它有着独特的...
[摘要] 技术民族主义作为民族主义的一个分支,其社会影响逐渐扩大。联想5G投票事件作为一个社会热点,折射出中国社会中技术与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溯源中国的技术民族主义,...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民族理论的重大创新。深刻理解该理论创新的基本内涵,需要我们从世界历史发展维度、民族形成过程维度及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 :历史上“中国”一词具有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认同亦指向这几个维度,它们常常交织混杂在一起,互为因果、密切关联,在历史上因时...
【摘要】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腾冲考察时,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眼国家和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战略性地提出了青少年要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
摘要 :我国王朝国家时期的疆域结构特征,是在传统国家形态下呈现的。在这样国家疆域形态下,由于存在明显的区块差异性与发展道路多样性,造成了疆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1世纪初,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界开展了一次关于民族教育本质的大论争。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开展得最充分的一次学术讨论。新中国成立...
提要 :人类边疆随国家形态不同而不同,国家形态也因发展阶段和所处生态环境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人类经历的聚落、城邦到王朝或帝国时代,中心地位突出,边陲比较模糊...
内容提要 :在传统的政治认知中,政党通常是与阶级政治联系在一起的,政党被看做为特定阶级进行组织动员与利益表达的代理人。然而二战结束以来,以族群为基础进行组织动员的政...
摘要 :散杂居民族研究是中国民族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对民族理论研究和民族工作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学知识图谱是一种新的可视化文献计量技术,能直观地反映特定领域的研究热...
【摘要】边境治理的独特逻辑决定了,边民应兼具治理客体和治理主体的双重角色。然而,在既有的实践和认知模式中,边民多被片面地定位为治理对象,并且是以“边民问题”的形式...
摘 要 :“中华民族”一词入宪,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与学理意义。就政治意义而言,“中华民族”入宪,有助于提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最具包容性地扩大爱国统一战...
摘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为了妥善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中国共产党放弃了民族自决和联邦制的考虑,采取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并将其确定为国家制度。这种在国家统一前提...
【摘要】当代西方社会理论家吉登斯提出了生活政治学,我们则倡导源自于中国传统的温和的生活政治智慧。生活政治智慧本身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把握和处理多民族实践的内在资源...
【摘要】从国家政治的视角出发,需要对当下的民族问题作出一种知识定位。也就是说,需要反思西方关于民族与族群的知识生产及其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我们通过一...
【提要】民族事务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可根据属性划分为身份事务、权益事务、政策事务、创建事务和关系事务。民族事务除了具有公共事务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特定性、广泛...
【摘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实现了“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法治保障力度不断加强,但...
【摘要】主权国家及其主权、领土、边界和时空表现是框定其边疆内涵、形态和特征的根本依据。临界性(靠近边界并随边界的变化而变化)、边缘性(不断解构和再造的多维度重叠的边沿...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是重要的一环。通过调查研究,本文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边境安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