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人早早地认识到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并因此与大自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顺天应时的互动体系,并将时令与五行、五色和方位等分别对应,构建出一系列因果制约的文化关联。这些...
技术文明的发展正不断更新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身处现代世界,琳琅满目的物质资源、快节奏的社会运行节奏、不断更迭的媒介信息已经悄然介入人们的日常,甚至成为架构城市民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将回归年划分为24个段落并分别予以命名的一种时间制度,也是围绕这一时间制度形成的观念体系和实践系统。它传承久远,播布广泛,内涵丰富,顺天应时是其文...
时间是人类在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财富,也在人类的使用过程中浸染了社会与文化的色彩。而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时间体系是我国传统天文历法、自然物候与社会生活共...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正式的文本叙述是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民顺天应时通过观测太阳的周期运行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这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总结,体现了古代先民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人与自然...
摘要: 随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从静态留存转向活态保护。在这一过程中,现代视觉媒体的参与可以弥补传统保护方式的不足。本文以三部...
2019年9月15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美学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在湖北恩施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东南大学...
摘要 :口耳相传的口头传统构成了羌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其特征表现在内容的丰富性、内部文化的差异性、传承形态的宗教性、文化影响的多元性等方面。这些特征既是羌族民众基...
又是一年中秋到,从收藏中扒拉出一大堆月饼模子晒晒,月饼模子就是做月饼的模具啊,自古有之,流传于我国各地。中秋前夜,主妇们取出珍藏的月饼模子,洗的干干净净,将裹了各...
摘要: 本文以19世纪以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中的市民组织火神庙商会为研究个案,发现传统北京的社会组织有三大特点:第一,商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扮演核心角色;第二,商会不...
摘 要: 所有故事都有明确边界,都是限定在密闭时空、特定关系之中的虚拟语言游戏。故事中驱动或约束人物行为的游戏规则,我们称之为驱动设置。从故事的最简结构图看,故事情...
民族志(ethnography)作为民俗学和人类学的一种基础性方法论,是反馈研究所得的主要手段。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民俗学者希望通过对本土方法论概念民俗志的阐发,来树立一种与...
[摘 要] 在民间社会中,以信仰为纽带形成的联村组织,对于维系和规范地方社会秩序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娲皇宫庙会中的香社组织,在神圣的上社仪式外,世俗生活中也互有往来,村落...
摘要: 民间文学作为学科名词,因其指涉范围的局限已难以适应当下作为日常生活空间的指称,已渐为西方学人所抛弃。复活和更新白话文学作为民间文学这一外来词所指涉的中国文学...
摘要: 《北美民俗研究》创刊于1888年,为美国民俗学的理论建设和学术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民俗学在英国民俗学的直接影响下建立,初始受到人类学、文学等多学科的影响,6...
摘要: 阿兰邓迪斯与理查德鲍曼都是蜚声国际的美国民俗学家,都非常重视民俗的意义的阐释工作,然而,他们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截然不同。他们之间关于民俗的社会基础、情境以...
祝鹏程: 《文体的社会建构:以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 鹏程自大学本科的末期起便入我门下读书,从此不离不弃,直到博士毕业。现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即将付...
摘要: 民俗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民俗如何从日常生活上升为一个认知概念,又如何成为一个学科的基本定义,这对每个民俗学者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梳理这个概念形成的过...
民间信仰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境遇 关于信仰的定义很多,笔者认为当代著名哲学家贺麟先生概括得十分准确:信仰是一种知识形态。信仰与感情、意志、科学一样,是人们对人生、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