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提高中国世界史研究水平”笔谈(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史学月刊》 王乃耀/李宏图/阎 参加讨论

陈曦文、王乃耀主编的《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研究》一书,对16~18世纪中叶的英国经济史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作者指出:16~18世纪中叶是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在这个双重的历史过渡时期,英国无论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文化思想意识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英国一跃而成为称霸世界的头号工业强国。《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研究》着重探讨这个时期英国经济的发展和变革问题,认为它是社会转型的物质基础。作者指出,这时期英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是:乡村工业的发展、商业的扩张、农业生产的变革和政府财政改革等。(陈曦文、王乃耀主编;《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刘景华在《转型时期西欧商人资本的独立发展和消极作用》一文中指出:在西欧传统自然经济向近代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在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商业和商人资本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对商人资本的作用应该有辩证的认识,在充分肯定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积极意义的同时,不能忘记它存在消极性的一面。否则,我们就难以理解,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工商业特别是商业贸易最为发达的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等地,反而难以较早和较快地实现向资本主义化、工业化的全面过渡了。(刘景华:《转型时期西欧商人资本的独立发展和消极作用》,《世界历史》2002年第2期,第56~64页)
    厉以宁的《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专著,以新的视角诠释了资本主义起源这个国际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问题。作者以总揽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眼光,应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坚实具体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构筑成了宏大的资本主义起源理论体系,即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和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西欧国家大体上属于前者,其特点是一种刚性体制。在这个体制中,社会等级和身份制严格,社会流动不易,看似稳固,实则应变能力极差,一击即溃;日本和亚、非、拉的一些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属于后者,其特点是一种弹性体制。在这个体制中,社会缺乏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身份制,纵向和横向社会流动都可以进行,权力结构可以变化,权力的行使方式也灵活多样,所以这种社会的应变能力很强,遇到危机可以自我调整,从而长期存活下来。而在刚性体制中,权力结构固定,权力行使方式也僵化,由此各权力之间出现了空隙,便于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滋生成长,再发展壮大形成体制外的权力中心,与体制内的权力中心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诞生。所以说,只有在西欧刚性体制的封建社会中,才有可能产生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页)
    这几年关于中世纪经济史的论著还有很多,例如,张卫良的《中世纪晚期西欧乡村工业及乡村纺织业的兴起》(《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王越旺的《中世纪后期西欧修道院衰落的经济原因初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谢丰斋的《从“长途贸易”论到“内部根源”论》(《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赵立行的《中世纪西欧庄园人口变动与商业复兴基础的形成》(《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张卫良的《英国社会的商业化历史进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加丰等人的《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北京:中国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龙秀清的《中古教廷财政收入动态考察》(《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施诚的《论中古英国“国王靠自己过活”的原则》(《世界历史》2003年第1期),郭爱民的《土地产权的变革与英国农业革命》(《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王晋新的《近代早期英国国家财政体制散论》(《史学集刊》2003年第1期),王亚平的《关于中世纪德意志“二期农奴制”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2000年第2期),向荣的《英国“过渡时期”的贫困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等等。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再做一一介绍了。
    在社会史研究方面,刘新成的《日常生活史与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一文以新的视角对西方新兴的日常生活史学派进行评介。文章指出,学术界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终于形成了共识:日常生活乃是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领域。但是,中世纪日常生活史研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大部分著作还停留在简单描述的层面。1996年出版的汉斯-维尔纳·格茨的《欧洲中世纪生活》是惟一一部对中世纪日常生活进行综合性批判分析的著作。30年来,对日常生活史学派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其距离实现自身的使命仍然很远。日常生活史研究应将目光向下移,深入“架构”之中,去捕捉生活于其间的个体,那些普通的、然而活泼生动的人。日常生活史研究下一步应向说明个人感受方向拓展,因为归根结底,生活是感受的,个人体验乃是生活的本质。(刘新成:《日常生活史与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第47页)
    中世纪妇女史是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俞金尧的《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寡妇改嫁》一文以新的研究取向对社会史进行探讨。作者指出,历史事实表明,寡妇对于是否改嫁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当时欧洲较为开放的文化和舆论氛围以及寡妇拥有的财产处置权使她们改嫁成为可能。(俞金尧:《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寡妇改嫁》,《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第138页)对中世纪妇女史研究的文章还有薄洁萍的《乱伦禁忌:中世纪基督教会对世俗婚姻的限制》(《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孙艳的《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婚姻特点》(《世界历史》2003年第2期)、石德才的《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和倪世光的《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专著中的骑士婚姻,等等。
    对中世纪西欧各国的阶级状况进行分析是社会史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阎照祥的《英国贵族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是我国第一部综合研究英国贵族演变进程的专著。书中对英国贵族的起源、兴衰过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著者指出,英国贵族体制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其生命力的强韧性和发展连续性,并且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