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史研究: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6)
第二,从宏观的视野、整体的角度切入,认真梳理先秦两至至隋唐的军事历史发展基本线索,揭示这一时期军事嬗变的内在动因、文化渊源、主要形态、显著特点以及时代精神、历史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我自己有关该时期军事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与价值判断。这方面我所做的工作实绩,主要反映在我独立完成的《春秋军事史》和参与撰写的《战国军事史》、《插图本中国军事史》之中,同时还包括《先秦喋血》(华夏出版社)、《中国历史上的皇权与将帅》(解放军出版社)。这部分工作,我个人把它定位为我在军事史研究方面“史”的贯通,也就是“线”的勾画。在这方面,《春秋军事史》可以说是标志性的成果。《春秋军事史》是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多卷本《中国军事通史》中的第二卷,全书40万言,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势、军事制度、国防设施、战争战役、作战方式、军事思想、兵要地理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总结。 ○据说有关专家,如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在出版评审意见书中都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叙述春秋军事历史的专著,是一部功力扎实、见解独到的军事史研究力作,“填补了春秋史,乃至整个先秦史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空白。”请问您在学术上是如何把握的? ●在撰写过程中,我牢牢把握了三个基本原则,即其一,根据春秋历史动态性的特点,考察、总结春秋军事发展的背景、内涵以及规律;其二,根据春秋历史过渡性的特点,透视、分析春秋军事发展上前后不同阶段的基本面貌和主导特点;其三,根据春秋历史多样性的特点,揭示、阐述春秋军事发展过程中的国别差异与地域特点。由于有这些原则作明确的指导,加上用力较勤,《春秋军事史》在学术上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如有关春秋兵制问题的考证、春秋作战方式与阵法源流的阐说、春秋列国兵要地理与战略格局的演变的论述、春秋重大战役双方作战指导得失的评价、春秋兵学理论成就的衡估,等等,都自出机杼,道前人所未道,为春秋军事史研究的深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军事科学出版社前社长、《中国军事通史》编委会副主任熊德骐编审指出,在《通史》十七卷中,第二卷《春秋军事史》是很成功的一卷。这一评价我虽愧不敢当,唯以鞭策之义视之,但它作为我本人军事史研究著述的代表作之一,我自己也是满意的。我十分欣幸的是,自己的《春秋军事史》、《战国军事史》能成为这项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作为《中国军事通史》的组成部分,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军事文化尽了微薄之力。 第三,在把握古代军事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基础上,对先秦两汉军事的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力争在军事学术层面上,对军事史研究的某些关节点予以突破或开拓。我把这理解为是“理”的升华,也可以说是“面”的提高。这就我本人而言,是军事史研究领域中最艰难的跋涉,但同时也是最有意义的努力。这方面的工作结晶,自然是2002年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一书,以及其他散见于海内外各类报刊的多篇学术论文。 ○《刀剑书写的永恒》我是在访谈您之前拜读的,从《自序》得知,这是您对自己在军事科学院14年研究经历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它大体反映了您本人“迄今为止对传统军事文化所达到的基本认识”。那么,能否具体谈谈您的总结理路? ●该书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部分,更具体地说,即一个总论和四个分论。其中总论部分就传统军事文化的核心内容展开阐释,诸凡统一战略的运用、传统国家安全观念的构建、古代军队改革的得失、古代军事预测的递嬗、先秦兵要地理的沿革、武圣人名号的嬗变等军事文化现象,均予以全景式的勾画,在纵向的方面,为中国军事史的发展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坐标。在四个分论部分,则从纵深的视角切入,透析了古典兵学的演进轨迹、地域特征、文化背景,并以《孙子兵法》、《司马法》、《吴子》、《三略》、《李卫公问对》等著名兵书为对象,总结了兵学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学术内涵、文化特征、历史影响,使中国古典兵学的绚丽风姿得以展现在世人眼前。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对诸子百家军事思想的解读,力求从更广阔的范围内完整地体现传统军事文化的全貌。这样又从横向的层面,为中国军事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厚重的参数。 至于具体的学术探讨,务去陈言,索隐发微更是该书的努力方向,也是该书的显著特色。这既体现于宏观命题的开阖论说,也反映微观细节的精审考辨。就前者言,我将先秦兵学的演进历程概括总结为四个基本阶段:即以甲骨卜辞、《周易》为代表的前理性时期,以古代王者司马法为载体的“军礼”时期,以《孙子兵法》诞生为标志的“兵法”时期,以《六韬》面世为象征的综合融汇时期,就是多年苦心经营所得的独到之见,并为学术界所认同。至于将秦汉兵学发展的文化特征归纳为兵学主题的转换与兵儒合流的发轫,也属于不囿成说的看法。另外将先秦诸子军事思想的异同概括为崇尚人本精神与执著功利原则、构筑理想境界与讲求操作功能、突出对立特征和凸显融汇趋势这三点,同样自成一说,足资启迪。就后者言,我论证了《孙子兵法》与古司马兵法之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揭示《孙子》诸多军事原则源本于古司马兵法的基本教条;指出孙子“伐交”的本义是通过布列阵势、显示实力,震慑敌人而逼迫其退缩或降服,它是三代与春秋时期通行的“观兵”威敌之法的理论总结和升华,是孙子想定战争程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通常所称的以外交斗争制服对手;文献所记载的战国各国兵员数额当为可供征发兵员数,而非各国实有兵员的数额,等等,都是我经过翔实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澄清了长期以来层叠累积而形成的学术误解,于深化军事史研究或许不无裨益。 ○刚才插问也许打断了您正在依次介绍的“四个基本理念与主要方法”,前面谈了三个,请按您的思路继续谈下去。 ●第四,立足于现代人的立场、观点,按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话语系统,致力于实现军事历史研究对象客体和研究者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圆融,在揭示军事嬗变的内在规律,着重借鉴和汲取其中具有超越时空性质的价值内涵,为当今社会生活提供智慧的启迪,理性的昭示。至于在表述方式上,则注重叙事的平民化、文本的生动化,尽量放下学术著作貌似高深的“贵族”身段,坚决排斥伪崇高、伪高雅,努力消弥研究者与一般受众之间的畛域,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叙述高深精确的学术内涵,雅俗共赏,深入浅出,从而感化挹注,激发尽可能多的人对军事历史生发兴趣。总之一句话,我追求的是“芙蓉出清水,天然去雕饰”的理想境界。 ○我交往的人比较广泛,据接触过您著述的人反映,他们认为您在这方面的工作是成功的,一般都欣赏您著作生动通畅的叙事模式,肯定您雍容典雅的同时又不失朴素平实的文笔,并推重您反映在论著中的强烈现代意识与人文关怀。应该说,这是您努力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