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3)
孔子说的《礼》,是指《士礼》,即今之《仪礼》。这是古代士大夫应该掌握的冠、昏、饮、射、聘、觐,乃至丧葬、祭祀的诸礼仪。司马迁说: 《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史记·儒林传》) 司马迁还说过,“《书传》、《礼记》自孔氏出”的话(语出《孔子世家》,已见上文引证),故洪业先生云:“既曰‘《礼记》自孔氏出’,又曰‘于今独有《士礼》’,是《礼记》即《士礼》也。”(《仪礼引得序》)洪业先生还论证了《士礼》在当时亦称作《礼》或《礼经》。按着司马迁的记载,《士礼》在孔子时,即已“不具”,故孔子有礼崩乐坏之叹,有“之杞”、“之宋”之举,以访求这些散佚的文献。虽然,在这之后,孔子有“杞不足徵”之憾,但他与《礼》的关系,由此则可见一斑。 孔子十分重视礼,他把礼和他提倡的“仁”联系在一起,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不唯如此,孔子自己还身体力行,如“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等等(引文见《论语·乡党》),都与礼有关,或者说,都是按着礼行事的。礼可使人不卑不亢,在不同的场合,行动得体,故孔子认为礼教的结果,可使人“恭俭庄敬”。由于孔子明礼,故时人问礼多从孔子。《礼记·杂记》下云: 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 《士丧礼》即今《仪礼》中的一篇。这段话至少可以说明:①士丧礼当时所知之人不多,连号称礼仪之邦的鲁国公室亦所不免。②自鲁哀公使孺悲向孔子学士丧礼,《士礼》中的《士丧礼》才得以广为传播。足证,孔子对《士礼》的主要贡献在收集,传播等方面。 关于孔子所言“属辞比事”之“春秋”,这里有两个含义:一即鲁国当日的史书,二即孔子因鲁史旧文而修的《春秋》。从一般情况看,当时各国的史书多叫“春秋”,故墨子有“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等语(引文见《墨子·明鬼下》)。但也有不叫“春秋”的,据孟子说,晋叫《乘》、楚叫《梼杌》,虽然名称不同,但与“鲁之《春秋》一也”(见孟子·离娄下》),就其内容而言,这些史书“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同上)即以各国君主为中心,真实、朴直,不雕饰地记载一国大事。可以想见,每国每天都要发生或遇到很多事,记哪些?不记哪些?怎样记?其中当然有一套学问,这套学问,即孔子所谓的“属辞此事”。此其一。 其二,据记载,孔子确曾因鲁史旧文而作《春秋》,孟子说: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 关于《春秋》的具体情况,司马迁说: 上至隐公,下迄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修《春秋》以后,一般称鲁国旧史为“不修《春秋》”,“不修”二字,简明地表现出二者的不同。如《公羊传》庄公七年云: 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霣如雨。” 廖廖数语即可以看出《春秋》“约其文辞”的特点,也大体可见他是如何“属辞比事”的,而且还对鲁史旧文记载不确处做了修正。不过,孔子修《春秋》是他晚年的事,故孔子所说的“《春秋》之教”,更多的应指鲁史旧文。 孔子向称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长期以来人们都把这当成孔子对历史文献的态度。其中,包含:①所谓“述”,既包括讲述,又包括对文献的整理;“述”与“整理”是相辅相成的,“整理”是为了“述”,而“述”必将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整理。②所谓“作”,应即孔子所说的“不知而作”。他说:“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孔子并不反对在“知”的情况下而有所作,事实上,孔子整理与讲述六经,有很多都是他独道的见解,都是他的“作”,因而最后形成了区别于其它学派的儒家学派,如果没有“作”,焉能独树一帜?③综上所述,孔子所谓的“述而不作”,似应理解为,他对古代文献的讲述,是经过研究,弄懂了的,而不是凭空造作或无知妄说。④孔子向来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这样,才“是知也”(《论语·为政》)。这可以再度证明,孔子所谓的“不作”,决不是简单地不搞“创作”,而是指的绝不“不知而作”。这是对讲述古代文献一种极为严谨的态度,这种态度,应该是和他“信而好古”有联系的,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由其“信而好古”所决定的。正因为如此,经由孔子整理和编修的《诗》、《书》、《易》、《礼》、《春秋》才一直,并且基本完好地流传了下来。 在上述五经中,除《春秋》是孔子所编修外,其它古代典籍,都是不同程度地经过了孔子的整理。从孔子对古代文献的整理过程中,我们已不难看到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 一、访求文献。如何访求文献,是历史文献学的内容之一,孔子十分注意访求古代文献,他说: 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礼记·礼运》)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