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6)
韩非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说: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韩非子·显学》) 这里提出了个“诚”字,正在于韩非看到了他们对某些文献作了若干曲解的不诚,这种看法应该说是和荀子的看法基本相同的。但韩非的可贵并不仅仅在于揭露了儒、墨在对待古文献方面的不诚,而在于还进一步提出了“定儒墨之诚”的问题,这就触及到了文献学上的辨伪问题,韩非把这个问题看得十分重要。他说: 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同上) 韩非的话说得非常清楚,史料不能“参验”其真伪而就加以肯定,这就是“愚”,而根本不去考订就信以为据,这就是“诬”,这应该说,韩非基本上道出了辨别材料真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然,韩非关于“定儒墨之诚”的说法,还仅仅是含有辨伪的意味或成分,还不是明确的提出辨伪问题,如果说韩非的提法已包含着辨伪的盟芽,则是不为过誉的。 三、春秋三传和历史文献的解释 三传对春秋的解释 孔子因鲁国史记而作《春秋》,这在我国史学史上是件大事,因为,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部编年史。但是,《春秋》记事过于简单,它上起鲁隐公,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共记二百四十二年间事,却仅仅用了不足两万的字数。用这么少的字数,记这么长时间的历史,如果按其编年体例,其纵向还勉强可以勾出个大概轮廓的话,那么它在横向,即具体史实方面就颇感不足了;特别是其中的微言大义,即寓褒贬于词语之中又大有讲究,故对《春秋》的解说便应运而生,而最有名的就是《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世称《春秋》三传。三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一直没有定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左传》成于战国初年,《公羊传》、《谷梁传》经过一段口耳相传时期,写定于汉初。三传可说是解释历史文献最早的书。 传是讲解文献、注释文献的重要方法。刘知几说: 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授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上“传”去声,下“传”平声),所以传示来世(《史通·六家》) 桓谭曾以《左传》为例,讲过经与传的关系,对了解“传”的意义不无裨益。他说:“《左氏传》于经,猶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新论》辑本,见严可均《全后汉文》) 对比三传,《左传》重史实,兼及义理,而《公》、《谷》二传则偏重义理,少及史实,甚至对必要的史实也不置一辞。当然,说《公》《谷》少及史实,仅仅是“少”而已,二传于史实还是有所涉及的,不过比之《左传》,所记显然较为粗疏。例如著名的殽之战,“三传”都记有蹇叔进谏和哭师,稍加对比,优劣便会很清楚地显现出来: 《公羊》僖公三十有三年: 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怒曰:“若尔之年,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师出,百里子与蹇叔送其子而戒之曰:“尔即死,必于殽之嵚岩,是文王之所辟风雨者也,吾将尸尔焉。”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 《谷梁》僖公三十三年: 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曰:“之冢木已拱矣,何知!”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女必死于殽之岩{K18204.jpg}之下,我将尸女于是。”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随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何为哭吾师也?”二子曰:“非敢哭师也,哭吾子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奈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从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从上列三段记载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①关于重要的进谏之辞,《公》、《谷》只记有一句话,显然过于疏陋;而《左传》记载的进谏之辞却入情入理,颇有逻辑性。②一句不合,秦伯便咒人“宰木拱矣”,也颇失常理,而《左传》所记,却合乎事态发展的情理。③秦伯何以“将袭郑”,《公》、《谷》在这里未能涉及,而《左传》则叙述了因由,使事件原委更加清楚。④至于所记之歧异,如《公》、《谷》为二人进谏,而《左传》则一人进谏等,显然是《左传》与二传所据原始资料不同所致。再如文公十四年,《春秋》有“宋子哀来奔”一句。《公羊》云:“宋子哀者何?无闻焉尔。”《谷梁》更干脆:“其曰子哀,失之也。”只有《左传》记云:“宋高哀为萧封人,以为卿,不义宋公而出,遂来奔。书曰:“宋子哀来奔,贵之也。”这种解释,与《公》、《谷》之“无闻”、“失之”判然相别,其优劣是不待言而自明的。这亦说明,《左传》的作者于史实较为关注,记得较为清楚。而《公》、《谷》二传则显然不如。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