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阳明史事三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方志远 参加讨论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王阳明(守仁)开始在京师讲学,倡言“先立必为圣人之志”;武宗正德五年(1510),经历了“龙场悟道”的阳明重返中原,与湛若水、黄绾会于北京大兴隆寺,相与讲学,门人渐多;至正德(1506-1520)、嘉靖(1522-1566)间,王学遂为显学。阳明的气节、事功、文章,也被推为有明第一人。(注:清人朱彝尊称:“阳明于功烈、气节、文章,皆居第一,时多讲学一事,为众口所訾。”见上海古籍版(下同)《王阳明全集》卷三三所录日本《阳明学报》第一五七号载蓬景轩编《姚江杂纂》。)今人研究阳明学说者多,而于阳明生平,却颇为忽视,故不少史事仍似是而非,或以讹传讹。仅列数端:阳明与权珰刘瑾抗争事、阳明与宁王宸濠结交即“通濠”事、阳明“惧内”事,略加分析,或辨明,或存疑,以求其实。
    一、关于阳明与刘瑾的抗争
    阳明的气节,首先表现在与权珰刘瑾的抗争上。
    黄绾《阳明先生行状》云:
    正德改元,宦官刘瑾窃国柄、作威福,差官校至南京,拿给事中戴铣等下狱。公上疏乞宥之。瑾怒,矫诏廷杖五十,毙而复苏,谪贵州龙场驿驿丞。瑾怒未释。公行至钱塘。度或不免,乃托为投江,潜入武夷山中。决意远遁。……庚午,升庐陵知县。[1](《世德纪》)
    黄绾既是阳明生前好友,又是阳明入室弟子,他所作《行状》,乃阳明去世后的第一篇权威性传记。(注:据湛若水所说,这篇《行状》完成于阳明去世后的第五年。)在上面这段文字中,黄绾叙述了阳明与刘瑾抗争的基本情节:一、上疏乞宥言官;二、由此被廷杖五十、毙而复苏,谪龙场驿丞;三、恐刘瑾加害。托为投江;四、庚午即正德五年升庐陵知县。
    王门高第钱德洪、王畿所编《阳明年谱》,是全面记载阳明生平事迹的又一权威性文献。其于阳明与刘瑾抗争事作了如下叙述:
    (正德元年二月)是时武宗初政,奄瑾窃柄。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以谏忤旨,逮系诏狱。先生首抗疏救之。……疏入,亦下诏狱。已而廷杖四十,既绝复苏。寻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二年)先生至钱塘,瑾遣人随侦。先生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脱之。……先生(五年)三月至庐陵。[2]
    与《行状》相比较,《年谱》扩充了阳明疏救言官的情节,将“上疏乞宥”改为“首抗疏救之”,但将廷杖数由五十减为四十;又增加了刘瑾派人跟踪的内容,使阳明托言投江有了前提。
    黄宗羲《明儒学案》则记:
    逆瑾矫旨逮南京科道官。先生抗疏救之,下诏狱,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遣人迹而加害,先生托投水脱去,得至龙场。瑾诛,知庐陵县。[3]
    《明儒学案》的这段文字依据《行状》和《年谱》而成,但作了两处重大处理:一、刘瑾不仅派人跟踪,而且准备“加害”,故阳明伪装投水是追不得已而为之。二、阳明得由龙场驿丞知庐陵县,是因为刘瑾伏诛。
    关于这段史事的最后定论是由《明史》作出的: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吏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4]
    《明史》的这段记载基本上依据《明儒学案》,但删去了刘瑾派人跟踪加害的传闻。此后,有关阳明与刘瑾抗争的史事,大抵均依《明史》。(注:由于黄宗羲的特殊身份和影响,不仅仅是《明史》,同时或后来的有关阳明及其他明代学者的许多记载,大多都是依据《明儒学案》。编成于康熙十一年(比《明儒学案》早四年)的《罪惟录》对这段史事是这样记载的:“正德初,逆瑾乱政,(阳明)论救言官戴铣、薄彦徽,因大发瑾罪。瑾怒,矫旨杖守仁于门,谪龙场驿丞,复使人前道扼之。守仁佯置衣履江岸,题诗其处,若投江死者,得以免。……瑾诛,擢庐陵知县。”(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十《王守仁传》)黄宗羲高足邵廷采作《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记:“正德元年,刘瑾掌司礼监,放逐大臣……南给事中戴铣、御史薄彦徽令六科十三道公疏请黜奸回、冒硕辅,以安社稷,缇骑逮问。先生抗疏……谪贵州龙场驿丞。至钱塘,瑾使人尾之急,惧不免,乃托投江西浮冠水上。……四年,瑾诛,升庐陵知县。”(邵廷采《思复堂文集》卷一))
    但这些记载却有不少失实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