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宋辽金史研究:新视野、新论题、新方法(五)(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历史研究》 何俊 参加讨论

(26)详见柳立言:《宋代明州士人家族的形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81(2010),待刊。
    (27)福澤與九郎:《宋代郷曲(郷人)義田莊小考》,《史學研究》62(1956),第41-51頁。他研究绍兴府、庆元府(明州)和建康府三处乡曲义田的时代背景、成立时间、目的与内容(包括救济的对象、“义”的性质、规模、所有权、管理),特别指出明州乡曲义田的阶级性,即限于士人阶级,绝非一般乡人。
    (28)有两个说法,一是淳熙年间,一是绍熙元年,前者应是酝酿的时间,后者是正式成立的时间,见福澤與九郎:《宋代郷曲(郷人)義田莊小考》,《史學研究》62(1956),第42-43頁。
    (29)这点是可疑的,学人混家为族,遂以为家人的交恶影响到族人的合作,其实,高氏与楼氏和袁氏既交恶又合作,详见柳立言:《科举、人际网络与家族兴衰:以宋代明州为例》,《中国社会历史评论》11(2010),待刊。李家豪亦曾质疑,见其《没落或再生:论元代四明地区的士人与家族》,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年,第37-38页注129。
    (30)王德毅:《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0年,第100页。又见福澤與九郎:《宋代郷曲(郷人)義田莊小考》,《史學研究》62(1956),第45頁。
    (31)洪丽珠:《三年囹圄空--元代的县尉与巡检》,待刊。郑丞良:《“作新士习之机”:试论宋元之际四明士人风气与九先生祠的设置》,黄宽重主编:《基调与变奏:七至二十世纪的中国》第1册,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等,2008年,第205-232页。
    (32)王应麟:《义田庄先贤祠记》,收入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4,第5731-5732页。
    (33)薛基:《重建义田庄记》,收入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4,第5732页。
    (34)周扬波:《宋代科举会社》,《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00-103页。较早提到的,见梁庚尧:《南宋城居官户与士人的经济来源》,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论文集》,台北: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2年,第133-188页。
    (35)薛基:《重建义田庄记》,收入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4,第5732-5733页。
    (36)汪藻:《浮溪集》卷19,《四部丛刊初编》本,第150页。
    (37)郑铭德:《宋代贫富相资的理想与实现之一面》,《传承与创新:九至十四世纪中国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台北: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8年8月,第523-535页。
    (38)陆敏珍在《城市功能设施的完善》一节讨论了“医药局的设立”、“慈善机构的设立及其管理”和“地方官学的兴起”三项,目前只看到汪家和史家在兴建官学一项曾“劝激士类,鸠材效功”。(《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69-275页)
    (39)包伟民:《宋代明州楼氏家族研究》,《大陆杂志》第94卷第5期(1997),第31-39页。
    (40)苗书梅:《朝见与朝辞--宋朝知州与皇帝直接交流的方式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112-119页。
    (41)对此事的论述,万安玲与包伟民最为公允,万安玲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指出化湖为田与楼家财富增加和交结权势之家的关系。包伟民指出湖田的收入“专供应奉之需”,而黄宽重(2006)则认为是“专用于接待高丽使者”,可减轻民户负担,待外交断线后,收入归于朝廷,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个人以为包文较为合情合理,湖田收入主要是用于徽宗个人的挥霍,小部分用于高丽外交。我们可以思考下列疑问:(1)黄文说湖田共有720顷,岁得谷36000石,但究竟有多少是用于高丽外交的?(2)假如楼异是向徽宗建议,将湖田的收入专用于高丽外交,相信绝对不可能打动帝心,不顾避籍,改派他到家乡出任知州。(3)楼异加官晋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应奉有劳”,何谓“应奉”?徽宗先设应奉局,总领花石纲,后设应奉司,也是为了搜括天下珍奇,故“应奉”就是“供应宫廷所需”的代名词。
    (42)陆敏珍:《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第120-121、126、133-134页。
    (43)陆敏珍:《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第156-164页。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七,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1976年,第45页。这份奏疏对每亩产谷量的计算是可信的,当时平均一亩田产四石谷折合二石米,上田更超过三石米,见陆敏珍:《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第54-57页。圩田的纠纷,参见庄华峰、丁雨晴:《宋代长江下游圩田开发与水事纠纷》,《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第104-11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