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复旦学报:社科版》 张广智 参加讨论

三、战火中的东方回响
    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战火纷飞,存亡继绝的岁月。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纠纽 重叠,相激相荡,相伐相煎。尽管时运莫测,时局艰辛,外患内忧的拶逼,生难死险的 苦痛,但这并不妨碍当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开放性学术氛围”(注 :张国刚在《雷海宗:一个学术史的解读》一文中说:“从时间上看,中国的唯物史观 历史学派比战国策派出现得早,因此战国策派的异军突起以及与唯物史观和史科学派一 度的共存,正是当时开放性学术氛围的一个反映。”(《博览群书》2003年第7期)张国 刚这一见识甚为可取,如果不是这样,战国策派不可能留下他们的《文化形态史观》、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时代之波》等精神遗产;倘若在“万马齐喑”独于一尊的 年代也许他们早就偃旗息鼓、鸣金收兵了。但正是那时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就使文化形 态史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它“应该有的内容”(同上引)。)的浸润下,他们的 思想空间仍然有着令后人歆羡的开阔与宏通,有着那种颇具独立精神但又不无偏颇的学 术个性,于是斯宾格勒与汤因比借助他们,在战乱中的中国“长驱直入”,文化形态史 观在现代中国终于找到了他们真正的“知音”,“从国外引来的研究方法在当时史坛上 掀起过一派涤新耳目的风光”。[14]
    我这里说的这部分知识分子,指的是在40年代前后“异军突起”的战国策派学人群(注 :战国策派学人群是一个松散的学术群体,而非近代意义上的政治派别,其人员庞杂, 1940年4月在云南昆明出版的《战国策》半月刊,就有26位“特约执笔人”,他们是: 林同济、雷海宗、陈铨、贺麟、朱光潜、费孝通、沈从文、郭岱西、吉人、二水、丁泽 、陈碧生、沈来秋、尹及、王迅中、洪思齐、唐密、洪绂、疾风、曾昭抡、何 永佶、曹卣、星客、上官碧、仃口,其中唐密为陈铨的笔名,尹及为何永佶的笔名,实 为24人。而以林、雷、陈、何、贺为“核心人物”。除前列24人名单中的沈从文,郭岱 西、洪思齐等人外,另有陶言逵、梁宗岱、沙学浚、谷春帆、公孙震、吴宓、王赣愚、 冯友兰、林良桐等也时常以论著作出回应。他们涉及的知识领域众多,在一些重大问题 的观点上又不尽一改,因此很难将上述各位都作为战国策派的“圈内人”。半个世纪来 ,前人对战国策派的评判主要是针对林、雷、陈、何、贺五人。见江沛:《战国策派思 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3页。据此,本文为紧扣题旨,主要论及 林、雷两位的文化形态史观,而不旁及其他,如对陈铨源自尼采和叔本华的英雄史观则 就略而不谈了。)。1940至1941年间,聚集在云南昆明的几位大学教授林同济、雷海宗 、陈铨等人出版《战国策》半月刊,之后又在重庆出版的《大公报》上开辟《战国》副 刊,陆续撰文,传播西方文化形态史观,宣扬“战国时代重演论”,战国策派因此而得 名。
    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战国策派屡遭批判,一度把他们与“宣传法西斯主义”和 “为国民党统治提供学理依据”相等同,被打入冷宫。中国新时期以来,这种政治化的 评判还是在陈陈相因[15],然而与此同时,对战国策派的再评价,从个别代表人物(如 雷海宗)身上找到了“突破口”(注:对雷海宗的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一个不大不小的 热点。雷海宗的《欧洲通史》(二),经王敦书整理,易名为《西洋文化史纲要》出版( “蓬莱阁丛书”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雷海宗关于中国史方面的文章,已 由王敦书结集为《伦伯史学集》出版(《南开史学家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2002年版) 。在中国新时期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时代思潮影响下,王敦书用大量翔实的材料对雷 海宗的史学思想进行了综合的评析,其论断与昔日大相径庭,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王 敦书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雷海宗》,中国史学会:《中国历史学年鉴》(1982年)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雷海宗关于文化形态、社会形态和历史分期的看法》,《史学 理论》1988年第4期;《雷海宗与吴于廑》,《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雷海宗 的学术道路》,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 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声音如雷、学问如海、史学之宗-忆雷海宗》,张世林主编 :《学林往事》中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版;《<西洋文化史纲要>导读》,雷海宗:《 西洋文化史纲要》,前揭书;《<伯伦史学集>前言》,雷海宗:《伯伦史学集》,前揭 书。其他学者在相关论著中都有涉及雷海宗的文字,不赘。其中侯云灏:《文化形态史 观与中国文化两周述论-雷海宗早期文化思想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 ,该文亦具新见。)。但了断这桩公案,还战国策派学人的本来面目,殊非易事,即使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争讼依然存在(注:这里以1992年发表的两种观点相悖的意见为 例子作一说明。郭国灿著书对战国策派的传统定性为法西斯主义学派翻案,认为昔日定 见不足为据(《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约戊戌--五四)》,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第218页);张和声撰文说,林、雷等人欲借“文化形态史观”来“经”当今之世,为中 国所“用”,结果却落得个“法西斯买办文人”的骂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咎由 自取(《文化形态史观与战国策派的史学》,《史林》1992年第2期)。有趣的是,江沛 在《战国策派思潮研究》一书中,对张书学的《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湖南教育出 版社1998年版)中的战国策派的“咎由自取”说作了批评。其实江沛的“板子”打错了 人,“咎由自取”说当是张和声首创,查看张书学其书相关部分(第350页)显然后者沿 袭前者的说法。要“打”应该先“打”张和声,而挨不到张书学。由此一例,可见学术 史的梳理难免百密一疏,泱泱中国,期刊载文多如牛毛,在进行某一课题的学术史整理 中,总有被漏掉的“漏网之鱼”。不过,就战国策派研究而言,张和声的这篇论文倒是 不断地被人提及,当是很有分量的一篇,它被江沛疏忽,未免遗憾。不管怎样,江沛的 《战国策派思潮研究》一书,材料宏富,论证较为有力,评判较为公允,不失为迄今为 止中国学术界对战国策派的一种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科学研究,虽则也有那种对历史人物 评价中的“爱屋及乌”的通病。)。如何全面而又正确地评价战国策派,这不是本文作 者的任务。从史学的学理层面,从现代西方史学输入的视角,他们如何移殖文化形态史 观,又是如何改造西说,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并以此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平心而论 战国策派学人所作出的努力是不能否定的。因此,我赞同这样的说法:“他们的史学, 也是用科学方法探讨史学的一种。”[16]此论是把战国策派的史学观放在中国史学的科 学化进程中来考察,并肯定其史学业绩的。倘若不是,那么我们就很难理解在战争年代 里,战国策派的史学竟能与当时日渐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颇具实力的新考据学派“ 鼎足而三”。他们在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进程中,也留下了自己的足印,同样,在中西史 学交流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足印。在这里,我们仅以林同济、雷海宗的材料,来为这一 论点作些注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