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一部记述了春秋240年间盛衰兴废的优秀的编年史。但是,关于它的身世来历,千百年来却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成为学术史上一桩难于解决的公案。一直到今天,关于它的书名、作者、体例和编定年代等问题,大家都还有不同的看法。有关史书对《左传》最早的正式记载,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其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据此,这本书原名应为《左氏春秋》,为左氏所著的一部史书。后来刘歆要为它争立学官,博士们反讥“《左氏》不传《春秋》”。于是到了东汉班固所作《汉书》,它开始用《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而相沿。另外,《左传》是否著成于春秋末期的左丘明,唐朝人赵匡以下也多有驳论,不过此问题过于复杂,于此可不深究。尽管先秦诸子如孔、孟、荀、庄、韩等都没有直接提到过《左氏春秋》,而刘向《别录》却给了它一个十分明晰的传承系统: 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注: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引刘向《别录》。) 其间8人单传,约250余年,已到了秦汉之际的张苍。有了文本却隐晦不显,这与《公羊》、《谷梁》二传的流传方式截然不同。据说,二传都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公羊高、谷梁赤以口授的方式将《春秋》的微言大义传给后学,经过历代记录传播,到西汉初期最后著录成书,用的是汉代流行隶书,故属于今文学。而《左氏》文本由先秦而来,用的自然是古文(指东方各国文字),被后人称为古文学。 张苍“自秦时为柱下御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4](《张丞相列传》),于古籍广见博闻,自在情理之中。从《史记》本传看,不见他对《左氏》有发覆之功;从其行事看,他却是一个笃信“五德终始论”并颇有建树的人。如《史记·张丞相列传》云: 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吹律调乐,入之音声,及以比定律令……故汉家言律历者,本之张苍。又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 如张苍确为汉代古文左氏学第一人,他的思想基调与治今文公羊的董仲舒是一系而二家。 《左传》在西汉的流传,《史记》不言,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书·儒林传》: 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子长卿为荡阴令,授清河张禹长子。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书数以称说……(禹)授尹更始,更始传子咸及翟方进、胡常。常授黎阳贾护季君,哀帝时待诏为郎,授苍梧陈钦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至将军。而刘歆从尹咸及翟方进受。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 以上《左氏》一书在西汉的传承又有200年左右,涉及10余人,为何就无人将它转写成汉代通行的隶书?惟一的解释是这些人只把古文的《左氏》限于书斋之内,没有使它向社会公开流播。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古文经书有“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自从秦始皇“书同文”,按规定藏于官府的典籍都应当经过转写隶定,张苍所献古文《左氏》是否在入皇宫后经过这道程序呢?北魏文字学家江式说过:“北平侯张仓(苍)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5](《江式传》)看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本古文《左氏》以原貌被保存于中秘府“伏而未发”,一直到汉成帝后才被刘歆发现。而民间玩赏《左氏》者,或耆儒如贯公,或博学如贾谊、尹更始,或专精古文字如张敞,都没有想到把这本以“叙事”见长的春秋史书拿来解经应用于现实政治,所以使它以古文原貌保存在社会中。 一说《左氏春秋》出于孔府壁中。王充《论衡·案书篇》: 《春秋左氏传》者,盖出孔子壁中。孝武皇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宫,得《佚春秋》三十篇,《左氏传》也。 但《汉书·景十三王传》曾提到鲁恭王刘余坏孔子旧宅,“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却未记具体有哪些经传。还提到河间献王刘德“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此二王皆景武间人,而同时稍晚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宗世家》中对这两件都不算小的事却只字未提,不免令人起惑。王充之说很可能是出于对以下文字的误解。刘歆《让太常博士书》说: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 这里明明说孔壁所得只有《逸礼》和《书》,而《左氏》是藏于秘府的另外一事,二者只是因为同是古文而被相提并论。所以,由于《左氏春秋》长期潜藏,不为众人所知,一旦被刘歆揭示宣扬,才引起那么大的社会震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