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史记》思维方式初探(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方论坛》 刘忠世 参加讨论

二、定相:《史记》的思维类型
    事实上,现代的史学研究者也不完全忽视或贬低《史记》的艺术成就。有称《史记》为形象化的历史,或称赞其著史中的美的追求,等等。但是,肯定作为史学的《史记》的艺术特征,不仅未使问题消弭,反而更为突出,这就是:作为思维方法与思维取向截然不同的“科学”与艺术何以能在同一著作中合一?即便是一种原初合一,那么,这种合一形态的思维方式又是如何?
    置于史学领域,这里的问题有似于西方文化中一直争辩的“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而在持“文史不分”的态度的中国古代文人那里,这又是不曾作为问题的问题。
    使近现代人认为矛盾着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能够互容合一,在于《史记》的那种具有汉文化特色的思维方式--定相思维。定相,是金克木先生在用中国传统文化阐释格式塔心理学时提出的概念。他解释说:“我觉得所谓‘格式塔’或‘完形’,在中国话(汉语)中,可以说为‘相’;所以用‘格式塔’观点研究可以说是‘定相’,简单说就是认其‘相貌’。这是观其整体,而不是仅仅用分析和综合之类的方法。大概可以说是定性、定量之外的‘定相’。其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观点。特别是在美学传统中更为常见。古时人的许多说法和想法都是由观其‘相’而来的,可以说是格式塔式的。”他又指出,“科学要表现差别中的一律,艺术要表现一律中的差别,‘格式塔’观点却企图又科学又艺术,仿佛是要结合二者,所以‘定相’很难。”⑩西方文化中关于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也集中在一律(普遍性)与差别(个别性)的关系上,如李凯尔特所说,“过去有人说,历史学或者表现个别性,因而变成艺术,或者是一门科学,因而必须采用普遍化的方法。”(11)但在《史记》中,却看不到科学与艺术的二难。据此,是否可以认定,它是与西方传统不同的另一种类型的思维方式即定相思维的产物?
    很明显,《史记》不属于定性或定量思维,总体上,却显示了定相思维或“格式塔式”的一些特点。
    (1)整体性。整体性的观点是格式塔或“定相”的思维方式的首要原则,而且,这种整体性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12),其整体性认识也不是由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来的。
    《史记》对整体性的追求,表示出一定的自觉。司马迁概括《春秋》以降各家学术时认为,“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始终;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牒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13)而要“综其始终”、“一观诸要”,就必须对社会历史(天人与古今)作整体性的把握。
    《史记》所表现出的整体性,远不同于通史意义上的全部或“整个”。与今天的通史不同,《史记》若去掉几传,固然会失却对该传所叙史实的认识,但对文本和其所把握的认知结果的整体性,都不会有严重损害。前者如当时曾缺几篇而后由褚少孙等续补,缺时并未影响《史记》自身作为一部有整体性的著作的存在;后者可试想,如果去掉战国四君子传之一二,读者仍然可从其他传中获得有关战国喜士养士之风的整体认识。因而,《史记》的整体性不仅是外部形式的,更主要是对应于历史存在本身的认知内容上的。从思维的角度看,《史记》为各色人物立传,正是有利于对历史作整体把握;而《史记》诸体裁,也恰好从纵、横、点、面等不同角度,描绘了社会历史的完整“相貌”。
    具体到各人物传,每传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相貌”。相对于《史记》的整体,各传所描绘的人物都只是部分,但这些部分又不是被销溶在整体中,而是自成一体的“完形”。这与其生存实际相一致。由于各传相对自成一体,组合成书,形式就相对松散,而内容上仍是一个整体。
    (2)综合性。综合性是与整体性相联系的又一特征。格式塔理论并不一般地反对分析,“所反对的只是那种把整体分析为孤立的部分,然后再用孤立的部分来说明整体的研究方法和观点。”(14)金克木先生对定相思维的这种综合性作了更具体的解释:“我们并不是将一个人分为许多部分再综合起来去认识他的,反而是一看就能认出他的整体特点,不论他怎么改装也认得出来。”(15)显然,这种认识方式是能够运用于以人为对象的历史学的,因为人是最具个性的对象,最需要综合把握其整体特点。
    这种区别于先分析而后再综合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可称之为“前分析综合”。它有似于列维-布留尔所说的那种“原逻辑思维”。布留尔把包括东方各民族在内的“非地中海文明”各民族的思维方式,称之为“原逻辑思维”,他说:“原逻辑思维本质上是综合的思维。我是想说,构成原逻辑思维的综合与逻辑思维所运用的综合不同,它们不要求那些把结果记录在确定的概念中的预先分析。”(16)对照《史记》,其中恰好是在没有预先分析的情况下,描绘人物人生历程中的独特之处,而不是作了功过是非好坏善恶的分析后再组合起来交给读者。今天的传记,多是把人物的生平(事)、思想(言)分解开,或再分为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等方面,然后加以拼合,这完全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后的综合和逻辑归纳。
    顺便一提,布留尔曾读到《史记》的法译本,司马迁“这位中国史家的独特的、与欧洲背道而驰的思维方式”使布留尔“大为惊讶”,由此激发他对“非地中海文明”各民族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全面研究(17)。
    (3)特点明晰,边缘模糊。定相思维或格式塔式的思维形式,目标不在于了解对象的全部细节,而在于把握对象的整体样式,因而其认知结果在突出特点的同时,相对模糊了边缘部分。这一特点,恰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所共有(18)。
    《史记》“爱奇”,首先是以奇异人物入传。司马迁在《三王世家》中说,“自古至今今,所由来久矣。非有异者,故弗论著也。”在《张丞相列传》中又说,“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不在记述之列。整个七十列传入传者是,“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19)。因为在他看来,“古者富忠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20)就整个社会来说,突出了奇异非常之人,那些平常人就相对模糊。
    入传人物,又重在其与众不同的奇异之处。《自序》中,各传的独特处,已分别作了概括。他们或是“末世争利,维彼奔义”,或“猎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或“好客喜士”,或“以身徇君”,或“能摧刚作柔”,等等。与突出人物特点相对应,入传人物的非特点部分,亦即与他人相似之处,就相对模糊。
    《史记》的写作在材料安排上,也体现了此点。在本传中,以能够突出该传人物特点的材料为主,该人物在他传中提到时,便多为非特点方面,因而对于该人物在《史记》中的存在,就属于相对模糊的部分。
    对司马迁采撷奇人奇事入史,自扬雄称之为“爱奇”,后人多有评论。其实,爱奇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认识方法。因为无论对于人自身的社会历史存在来说,还是对于史书的读者来说,正是那些与众不同的奇特之处,才更有意义、更引人注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