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史记》思维方式初探(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方论坛》 刘忠世 参加讨论

类方法的运用和“体系的探求”,自然与时空关系发生矛盾。时空关系,是史学在建立自己的叙述秩序时都必须考虑的,但若拘泥于时空关系,则将无以聚类。试想,若将屈原与战国时楚国某人合传,将贾谊与汉初某人合传,固然也可立传,但却非司马迁所确定的类。不类则难以成相,难以形成超越于个体的范畴。而屈贾合传,则产生了一个不为世俗所知所容而又不甘苟且媚俗、“同生死,轻去就”(53)的“清士相”。诚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史传中的屈原“只要一幅不完备的画像”,他与《离骚》所表现的性格不合(54)。但若以“清士相”为框架将屈贾合一来看,列传中的“不完备”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从相或范畴的角度看,屈贾的跨时空组合,也就不是司马迁的“破例”(55)。
    由于各传的时空背景相对淡漠,就使人物相的文化背景相对凸现。各种人物似乎被压缩到一个共时空的结构中,被置于同一个文化场中。尽管屈贾不同时不同地,但无疑同属一文化中的个体,因而可能构成这同一文化中的一个范畴、模型。很明显,突破人物原有时空关系之后,人物相就具有更高的普遍性,而不再停留在原存在的纯然的个别性上。这无疑比单纯述事记言的史书要胜一筹。
    《史记》运用类方法,还体现在前引李长之所举各传排列方式上的连类相及。各传的排列,第一层解释是,连类相及仍是在聚类,以形成更普遍的“共相”。另外,似可作第二层解释:在中国古人那里有一种看法,认为将一个个具体的物象按一定秩序排列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范围、把握认知对象的方法,如易传所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56)即是。尽管这种排列在形式上呈原子式的,就象汉语的排列一样,它们缺乏表面上连为一体的逻辑关系,但它们却有一种内在的逻辑结构,而且,这种内在的逻辑结构往往并不完全依赖对象自身的关系,它还包含着认识主体所赋予的某种联系。由于后者,可能造成认识上的灵活、随意甚至独断,同时也要求读者主动介入,根据自身的理解去“重建”那种联系,就如“象”需要借助对“言”的理解才能获得一样。《史记》的人物传的排列基本上如此,即按人物相自身的相互联系和司马迁所认定的关联而排列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历史体系。
    六、众生相:《史记》的思维结果及其价值
    《史记》的思维结果,大体可分为两类不同的概念。一类较抽象,如天、人、古、今、变、通、名、利……;另一类则是以人物相形式出现的较为具体的概念,如秦始皇、项羽、刘邦、酷吏、刺客、商贾……后者,是为《史记》所独有。由于《史记》涵盖极广,“立传之人,……凡与社会各部分有关系之事业,皆有传为之代表。”(57)因此可以说,《史记》所创造的是自黄帝迄止当世的众生相。
    《史记》所创造的众生相,可分为个人相、类相和社会相三个层次。
    个人相如秦始皇、项羽、刘邦、陈涉、孔子等语词符号所示。这些个人的事业、思想、生平遭际,都因其影响、因其独特,足以代表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类生活经验。这种独特性,构成了他们作为史学对象的价值。
    类相如酷吏、循吏、游侠等等,类相包含在类传、合传(又可分为个人相)和连类排列的各传中(如孟尝君等四公子)。这些类别是历史中的亚群体,也因其与其他类别不同的独特性而具有史学价值。应当指出,构成类相的个人之可能入传,主要在其代表性,而非已尽列同类人物,当然也无此必要。譬如《货殖列传》,所述自战国至汉兴的商贾,也不过范蠡、子贡等数人,以他们为代表便构成了“商贾相”。司马迁在传酷吏时曾说,“自宁成、周阳由之后,事益多,民巧法,大抵吏之治类多成、由等矣。”(58)因相类而不必多述。
    个人相与类相的形成,上文已有说明。以下对社会相的形成略作说明。
    社会相,亦可称之为世相或世态。作为社会之相,它不同于个人相和类相,也不是它们的简单集合,而是超乎个人或类别的相互作用着的人们的群体生活状态,是较为具体的状态而非抽象规定。《史记》所创造的社会相,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生活不同层面之相,一类是不同区域的社会群体生活之相。
    前者多以描绘时风、习尚或具体的人和事来实现的。如战国时的养士之风、尚气任侠之风、汉代的官场习尚,这些社会侧面的描绘,获得了比类相更普遍的认识结果。在《汲郑列传》中,司马迁详述汲黯、郑当时的盛衰起落与宾客相应的亲疏近远,最后引翟公之言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59)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的“情”、“态”,正是可直观把握的社会“相”。人情世态、官场习尚,在《魏其武安列传》、《万石张叔列传》等篇,也措绘的极生动。甚至可以说,《魏其武安列传》就是一副武帝时的官场相。
    后一种社会相的实现则侧重于对风俗的描述。尽管风俗一开始就是产生于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人为的东西,但相沿既久就习惯成自然,成为一定群体的具有一致性的、较稳定的生活特征,成为似乎是“天性”的东西。风俗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的而非个人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生活现象。《史记》除各民族传无不描述其风俗外,最突出当数《货殖列传》。传中对汉朝域内各地如关中、三河(河东、河内、河南)、齐鲁、越楚等,均详述其风俗。譬如,齐人“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其中具五民。”与之有别,“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60)如此描述,可以获得较具体的齐人相或鲁人相,关于齐人、鲁人的概念也可借此建立起来。《史记》的这种社会相范畴,对于将大量的无法单独立传的普通民众纳入自己的史学体系,是很有用的,如此,关于齐人、鲁人、越楚人、匈奴人、大宛人等范畴,都形成了较具体但不是皮相的认识。
    对后人来说,《史记》所创造的众生相,具有两重功能或价值:作为思维材料的认知功能和作为文化行为角色的生活价值。当然,中国古人所说的察往知来以及司马迁的述往思来,都已肯定了后人借助历史知识进行认知和评价的可能。这里想强调的是人物相的符号功能,而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那种不离感性具体去寻求经验教训的“以史为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