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汉译本,商务版,第70.74 (12)(14)参见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第330、259页。 (13)《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16)[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汉译本,商务版,第102页。 (17)尼科尔斯基:《“原逻辑思维”--列维-布留尔的“工作假说”》,见《原始思维》汉译本“附录”。 (18)参见李晓明:《摸彻性:人类认识之迷》。 (19)(32)(33)(37)(40)《史记·自序》。 (21)(22)(23)(25)(26)(27)(29)(50)(56)(61)《周易·系辞》。 (24)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 (28)(62)《史记·佞幸列传》。 (30)《史记·天官书》。 (36)《汉记·班彪传》。 (38)《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 (39)顾炎武说,“史记于序事中寓论断”(《日知录》卷二十六)。 (4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42)《史记·项羽本纪》。 (43)《史记·李将军列传》。 (44)吕思勉:《史学四种》,第65-66页。 (45)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第166页。重点为引者所加。 (46)袁枚:《随园随笔·诸史类·史迁序事意在言外》。 (47)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48)(49)[法]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汉译本,第304、305页。 (51)李长之:《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第238-239页。 (52)《周易·系辞》。尚秉和:“方以类聚,言万物能聚于一方者,以各从其类也。”(《周易尚氏学》第286页) (53)《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太史公曰”。 (54)闻一多:《廖季平论离骚》,《闻一多全集》第一卷。 (55)肖箑夫等:《中国哲学史》上册,第305页。 (58)(63)《史记·酷吏列传》。 (59)《史记·汲郑列传》。 (60)《史记·货殖列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