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与近代文化社团(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罗福惠 参加讨论

二、学会背景下的学术研究
    梁、章、谭三人在学会初起的背景下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始终服从于痛陈时局之危、号召国人急起改革救亡这一目标。此时他们各自在一系列的通信、演说、序(叙)论、论文乃至著作中,广泛地论及“学”、“政“、“教”等等问题,并且程度不同地表现出融汇今古,会通中西的特点。
    梁启超在这两三年的治学和议政,可以称为广泛启蒙,所写文章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四类,其一为鼓吹变法者,如《变法通议》、《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古议院考》、《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其二为介绍西学西书者,如《西学书目表序例》、《西书提要农学总序》、《西政丛书序》、《俄土战纪序》等;其三为主张重新诠释中国古籍者,如《史记货殖列传今义》、《春秋中国夷狄辨序》、《读春秋界说》、《读孟子界说》等;其四是主张合群,为各种学会、学校、报纸而写的“叙”和“启”。文章充满激情,浅显易懂,以致“草野为之歆动”,“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7](p5),可知影响很大。
    章太炎于1890-1896年间师从俞樾,既治《春秋》、《左传》,又广泛涉猎周秦诸子及史书,故在有关学会的章程中曾提出治学撰文无论属于“政治、艺事、商务、舆地”,都“必近切时事,上通经史诸子之微言,方为人格”[6](p18)。他自己在学会初起期间所撰写的论文如《变法箴言》、《平等论》、《读管子书后》、《后圣》、《儒法》、《商鞅》、《儒道》、《儒墨》、《儒侠》等等,重点在把变法与重新评价先秦诸子,尤其是强调借鉴法家、墨家、兵家联系起来,此时他尤其推重管仲、商鞅、墨翟和荀子,并且认为中国先秦文化学术可堪宝贵,“较之袄教各家,诚若玉之视燕石”[6](p66)。章氏此期学政结合的论文,稍后拟收入《澂书》时,他自拟为出入诸家、好发政论的三国时人仲长统,但孙诒让看过手稿后评为“淮南鸿烈之嗣也,何有于仲长氏?”[12](p87)意思是为学驳杂,且多附会。对此首先应该肯定章太炎此时能突破传统之见,重视诸子学,率先与众不同地肯定管、商、墨、荀的创辟胜解,但也应看到其为文不仅古奥艰涩,而且还有把中国古籍中的只言片语附会为“进化”论、变革思想以及西教学说之处时有所见的缺陷。
    谭嗣同此时的著述,除致欧阳中鹄、贝元徵、刘淞芙、唐才常等师友论改革兴学的书信之外,还有前引《壮飞楼治事十篇》,尤重要者为其就义后由梁启超为之刊行的《仁学》。谭氏思想“精锐”、“幽挚”,认为当时中国的革新事业为前所未有,况且中国自“秦变法而学与之俱变,……三代下无可读之书,士读尽三代下书已不易,况又等于无读”,但变法需要理论基础,故此他于1896年秋冬提出“今日急务,无有过于开学派者”[5](p244、245),即开创自己全新的学术体系。1897年春其致汪康年书又说,“非精探性天之大原,不能写出此数千年之祸象,与今日宜扫荡桎梏冲决网罗之故,便觉刺刺不能休,已得数十篇矣”[5](p493)。可知这“冲决网罗之学”就是谭氏所欲开学派的名称,而《仁学》就是冲决网罗之学的书名。《仁学》涵盖西方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宗教学说及中国儒、释、道、墨诸家,以“仁”为本体,称“仁以通为第一义”,而“以太”、“电”、“心力”都是“所以通之具”。宗旨在为“尽变西法”而倡“中外通”,为破除专制压迫而倡“上下通”和“男女内外通”,而团结集群而倡“人我通”,而“通”就是“平等、致一”,“通则仁矣”[5](p291-292)。由于《仁学》五万余言而涉及内容甚广,故梁启超称其法为“能汇万法为一,能衍一法为万”[3](p233),即通过“会通世界圣哲之心法,以救全世界之众生也”[3](p170)。
    综观上述三人在此期间的主要著述,可知他们为了改革、救亡而提倡集群兴学,不仅是基于对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文化危机的清醒认识,还由于他们已经在大体上对中国传统之学作过总结和评判,对西学亦初步有所了解和抉择,才能在著述中“近切时事”并“合中西之言以喻民”。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全面分析其内容甚至要义,只能对其共同的突出之处略作归纳。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从“学”与“政”的密切联系入手,指出学弊是助成和维持中国专制重要原因。梁启超发挥康有为的学说,以为自刘歆“伪造”的古文经在东汉盛行之后,孔学已非“真经”,东汉学者专注于“训诂名物,为二千年经学之大蠹”;“宋学末流,束身自好,有乖于孔子兼善天下之义”,加上明清两朝以八股取士,人们束书不观,造成“今之所谓儒者,八股而已,试帖而已,律赋而已,楷法而已。上非此勿取,下非此勿习。其得知者,虽八星之勿知,五洲之无识,六经未卒业,诸史未知名”[3](p85)。“学术芜塞”和“人材乏绝”是中国难以摆脱贫困混乱的原因。谭嗣同更把学术层面的批判与制度层面的批判结合起来,称“常以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5](p337)。但托名孔学却又“专以剥削孔子为务。见霸术,则曰孔门五尺羞称也;见刑名,又以为申、韩;见兵法,又以为孙、吴,……于是孔子之道日削日小,几无措足之地。”[19](p465)不仅学术内容偏枯,且养成了儒者持一己之见、好攻“异端”的思维习惯,形成思想上的自我禁锢,本土的“非孔学”尚难见容,舶来的西学势难立足。
    章太炎虽不认同梁、谭二氏学弊起于刘歆、荀子之说,但亦承认中国长期以来学术衰微,致使“六艺之学,四学之教,无益于生民”[4](p9)。从章氏此时的有关文章看,他总结出有如下数条原因。其一,从长时段的角度考察,中国学术从秦代以后呈现停滞乃至丧失活力。“古九流,……遭秦灰烬,高文荡如。汉世抱残缺,遗术犹略可睹。陵夷至于魏晋,浮屠稍炽,以嘘枯吹生为能事。……终于典章不讲,艺术不考,媸点九能,如含瓦砾,而实学亡矣。唐宋以降,政法程度,举不能逮先民。”[4](p28)虽然肯定先秦学术,但其观点近于学术退化论。其二,进一步讨论中国学术何以从汉代开始衰微,他称“汉氏以降,刀笔吏之说多傅《春秋》,其义尊君抑臣,流貤而及于民”,“故人君尊严若九天之上,萌庶缩朒若九地之下”,以专制导致人民“愚蠢无知”[4](p71)。其三,认为专制不仅导致人民失学无知,亦导致儒生乃至教官的难有作为,“儒冠之士,踽行孑处,无所倚毗。皋门有政,庶人所不议;疆场有事,乡校所不闻。虽有贤杰,不在官位,则娖娖无所长短”。“朝廷所以宣教化于下民者,惟郡县之学官,……至于官秩事权,则统隶于郡守,考成于县令,纵有才行,无所措施。”重政轻学的结果是“使九能之士,怀宝而不获用。”[4](p8-11)由此可见,章氏在分析中国学术衰微的原因时,虽然难免有今不如昔的崇古情愫,但仍然体现出对专制集权的批判精神。
    其次很突出的一点,是三人此时都不满老学,批评清静无为、愚民、崇俭、守陋,而主新尚动,崇利用重消费。梁启超认为,“老氏所言,上古之俗也”,“所谓邻国相望,老死不相往来”,与现今万国联为一气,人货频繁流通根本异趣;至于老氏“自言法令者将以愚民,非以明民”之类,更是露骨地主张愚民。凡此“荧惑二千余岁”,实为“中国受病之所在”[3](p116)。他认为“开新者兴,守旧者灭。开新者强,守旧者弱。天道然也,人道然也。”[3](p122)强调中国当此机牙四伏,存亡续绝之际,“尤必先废愚民柔民之科目,首奖多事喜事之豪杰,尽网岩穴勇敢任侠之志士仁人,……而后动力之生,国权之固,可得言也”[3](p176)。他主张鼓励人们兴利求财,注重消费以推动生产,称“西人愈奢而国愈富,货之弃于地者愈少”;而“举国尚俭,则举国之地利日堙月塞,驯至穷蹙不可终日。东方诸国之瘠亡,盖以此也。故俭者亦上古不得已之陋俗。而老氏欲持此以坊民,非惟于势不行,抑于义不可”[3](p11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