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宝训》:帝命凌说为浙东按察使,曰:“汝今为大官,服弊垢之衣,可谓俭不中节矣。”说对曰:“臣平生爱俭素。”帝曰:“领垢不除,岂亦谓之俭乎。”(51) 《皇明宝训》:文楼武楼之后有种艺之地数十亩,臣下多称为东苑西苑。帝闻之,曰:“所谓苑者,又无花卉游玩之物,甚非诒谋之意,实由臣下过称耳。”(52) 以上两条材料虽于国家大事无关,但却让我们可以了解朱元璋性格的另一面,威严的皇帝有幽默与自嘲的时候,也可以与大臣开玩笑。这种生动有趣的记载,在官方的实录中实不多见,由此可见,《皇明宝训》所用的材料较为原始和丰富,体例与内容也没有实录规定的那么严格。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皇明宝训》与《太祖实录》所载内容存在着重大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正是其史学价值之所在。《皇明宝训》成书于洪武七年,《太祖实录》和《太祖宝训》。经过两次重修最终完成于永乐十六年,其间相差四十多年。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史官群体,显然影响着官方对同一档案同一史料作出不同处理。《皇明宝训》成书于洪武早期,官方史法未备,思想控制尚不严密,避讳也较少,加之史官大多亲自追随太祖起兵,本身就是原始记注与档案的记录者,因而就史料而言《皇明宝训》较为原始可靠。《太祖实录》与《太祖宝训》成书于永乐中期,一方面明朝开国已经五十余年,经历了很多敏感的政治事件,为了维护太祖朱元璋的形象,实录作为国史,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隐讳”。另一方面,随着《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的修纂,官方确立了理学独尊的学术地位,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不可避免地被神化,史臣有意无意地以儒家圣王为标准重新塑造太祖的历史形象,在重视祖训家法的明代社会,这种做法在政治上对儒臣有利,他们可以利用祖制家法引导、规劝和限制皇权。这样一来,历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就要受到影响。 总之,《皇明宝训》是明代最早的官修史书与官方文献之一,是研究朱元璋与明史的重要史料,应当引起学界的重视。 注释: ①《皇明修文备史书后》,国家图书馆藏善本。 ②《明太祖实录》卷89,洪武七年五月丙寅朔。 ③宋濂:《文宪集》卷5。 ④詹同、宋濂等:《皇明宝训》卷首目录。此书收入《皇明修文备史》,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 ⑤按《皇明宝训》与《贞观政要》的著述背景与著述宗旨并不相同,笔者将另辟专文讨论。 ⑥《皇明宝训序》。 ⑦按《太祖宝训》的内容几乎完全与《太祖实录》的相关记载相同,只有个别字词略有不同,基本取材于实录。为了比较方便,笔者以《太祖实录》作为《皇明宝训》的比较对象,而通过《太祖宝训》来确定《皇明宝训》各条材料的具体时间,解决《皇明宝训》年月缺略的问题,从而使比较得以实现。 ⑧《皇明宝训》卷5,《制蛮夷》。 ⑨《太祖实录》卷43,洪武二年七月丁未;又见《太祖宝训》卷六,《驭夷狄》。按二书所记略有差异,《太祖实录》为“其人不知礼仪”,《明太祖宝训》为“其人不知理义”。称谓亦不同,《太祖实录》称“上”,《太祖宝训》称“太祖”。下同,不再重复。 ⑩《皇明宝训》卷3,《论治道》。 (11)《太祖实录》卷19,丙午三月甲辰。又见《太祖宝训》卷1,《论治道》,个别字略有不同。 (12)《皇明宝训》卷3,《论治道》。 (13)《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庚子。又见《太祖宝训》卷1,《论治道》,原文有刊误。 (14)《太祖实录》卷3,《任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