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日,丁伟志听到黎澍病重住院的消息,匆匆赶到协和医院去看黎。在半小时的谈话中,黎曾非常清醒地重复一句话:“我是一个标准的秤砣”。联系到他当时所谈的事,以及他一生的为人,丁伟志认为黎澍大概是在说:“自己的一生,言行处世,一本致公,是是非非,概无偏私,像个秤砣一样。(据丁伟志的《要为真理而斗争》,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1989年第2期)黎澍夫人徐滨在《尊重黎澍的意愿》中诉说了黎澍生前的遗嘱:不开追悼会,不举行告别仪式,骨灰盒不进八宝山,不到那里去排座次,“那里的人并不都喜欢我,我也并不都喜欢他们,何必挤到一起去呢?”这话里不知道包含着多少辛酸史。就在“一二·九”运动53周年纪念那天,一代学者终于告别了他未走完的路。 李锐在哭黎澍的《最后一天的书案》中,记述了黎澍死于书案前的原因。早在1983年黎澍因受到不应有的批评刺激,导致心肌梗塞,好不容易才把他抢救过来。这次发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全身动脉早已硬化,血压早已升高,他仍不以为意,继续持久伏案赶写三篇文章,一篇是《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纪念“五四”七十周年》,一篇是《清末新政:封建中国变革的开始》,一篇是《论全盘西化》。桌上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纸片,上面写了或多或少的话,其中有“欲求社会进步,必须打破传统,还必须善于利用传统,才能推动进步。但利用传统,还必须预防为传统所利用。”又说:“利用传统,往往可使革新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利用,也意味着与旧势力的妥协,放弃反对它的斗争,延缓某些改革的进程。如果延缓改革,渐变为放弃改革,那就与旧势力合而为一了”。黎澍把捕捉到的这些闪光的思想记在纸片上,准备插入正在写作的史论中去,使对历史的探索和对现实的观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启示,有机地联系起来,力求有助于人们对现实的改革开放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反映了他写作史论的特点之一。他为了探索真理而猝战死于书案前,活着的人们应该怎样的努力来填补他留下的思路呢?作者为此写一幅悼念老友的挽联:|既反封建,又批教条,勇于实践,才与命搏!|甘当秤砣,挑战传统,宏愿未偿,遗篇谁续? 这就是黎澍走过的路。 1995年10月21日三稿 (全文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