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所见灭商之前的周公(5)
与关心自然时势相比,周公似乎更看重人为的方面,即注重社会的因素,周公“明德”、“敬德”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阐发出来的。 周人取代殷商为天命所定,周人敬尊天命,更需要顺从天命。而顺从天命,最重要的是做好现实的事情。比如,周公认为,周人已经具备的优势不应再失去,而不具备的优势应当加以扩大,取得诸侯人心就是如此。为此,周人应当修德,不可安逸;应当亲近同姓,和睦姻亲,任用人才,哀恤辛劳;应当使民以时,协和民众,纯德正民,百姓富足,使人民礼让、和谐、遵法、顺从。 武王与周公还说到修养自身、选择人才、完善计谋、谨慎言语的问题,而以修养自身为先。在修身方面,周公提到“四位”、“九德”之说。所谓“四位”,即定、正、静、敬。《宝典》篇记曰: 敬位丕哉!静乃时非,正位不废,定得安宅。 在四者之中,“敬”最为重要,依次是“静”、“正”、“定”。说到这里,会自然联想到《中庸》、《大学》中的有关论述。《中庸》讲“诚”,讲“诚敬”,《大学》中则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强调追求至善境界,认为人的修养应当明确努力的目标,明确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明确了这一点,就会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从而处事精详,得其所止。周公所说的“定得安宅”其实就是《大学》中的“得”,即得其所止。很显然,周公的思想主张是深刻的,以至于儒家的经典中都有与之相近的表述。《中庸》所讲的“诚”,或者“诚敬”,《大学》里讲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讲内在心性的修养功夫。这些都是为了修身,都是为了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这里的“四位”与“九德”是相互联系的,也就像《大学》里的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与修身的关系。周公所说的“九德”,包括孝、悌、慈惠、忠恕、中正、恭逊、宽弘、温直、兼武(明刑)。这些概念,都为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积极倡导。《论语》中还记有孔子的话说:“甚矣吾衰也,久矣我不复梦见周公。”孔子不能梦见周公,就认为自己已经衰老,在这里可以得到理解。 武王、周公还讲到“信”。信,即诚信,即诚实无欺,它也是一个道德概念。《宝典》中说道: 言有三信。信以生宝,宝以贵物,物周为器。 言语诚信可以视为国家的宝物,所谓宝物乃是由于物品的可贵,而物品是可以被广泛使用的。治理国家的人,最重要的是要以“信”为“器”。为政治国的人,一定要以诚信行事,养生殖财就像春生夏长那样公正无私,百姓就不会迷惑;赏善罚恶就像秋落冬杀那样有一定之规,政教才能通行;尽人之性以尽物性,了解人与物的情性,使人与物各得其所,这样人们都能感君之德。 三、对灭商之前周公记载的认识 毫无疑问,在灭商之前,周公辅佐武王,为了完成克商大业,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对《逸周书》的记载心存疑虑,人们叙述周公德业,很少论及灭商之前周公的事迹与思想。我们翻看现有的一些西周史著,其中论述周公事迹者很少,对《逸周书》中所记载的周公事迹与思想甚至很少提及,这对于全面了解周公,全面认识与他相关的历史问题十分不利,更与周公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符。其实,只要正确了解有关问题,认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可以得出正确认识的。 (一)周公与“文、武之政” 对殷末周初的历史,由于时隔久远,我们已经了解相对较少,因而,对于那时的许多历史问题,言人人殊、莫衷一是的情况十分突出。然而,学术界已经公认,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十分悠久,史官纪事制度也由来已久。夏商周三代时期,每个王朝都有一些历史记录流传下来,到了周代,人们的历史意识增强,从而对这些文献加以整理,于是便有了大量的“书”在周王朝和诸侯国中流传。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