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所见灭商之前的周公(6)
孔子有一句话很值得注意,这句话见于《礼记·中庸》,即“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同样的记载也见于《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篇,这一句话的可靠性毋庸置疑。鲁国的国君向孔子问政,孔子首先想到“文武之政”。这里有两点可以肯定,其一,孔子对周文王、武王时期的政治不仅推崇,而且熟悉;其二,孔子之时,有关周文王、武王时期的历史记载一定还都存在。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为了发挥“书”的教化作用,并用以教育弟子,他曾对大量古代史官所记录的“书”加以整理,他自己一定拥有或者看到大量的有关记载。如果《逸周书》真的像前代学者所说的那样“断非秦汉人所能仿佛”、“非战国秦汉人所能伪托”,那么,其中的记载可能的确曾为孔子所能得见。 周文王在位时间很长,他经历了殷末复杂的历史变故,他应该是一位非常高明、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否则,在商朝的统治下,周人发展成那样拥有民心、得到诸侯拥戴的邦族,是难以想像的。《逸周书》中有《度训》、《命训》、《常训》等篇,这应该就是后人常常言及的周先王的训典,即史书中所说的“训语”、“遗训”等等。各篇言为政牧民之道,而且从天道、民性问题谈起,内容丰富,“理极精深”。[5]440周训既为先王遗训,自然会支配到周人的政治思维,理应也影响到儒家的学说。[6]《逸周书》中的其他相关篇章如《文酌》、《大匡》、《程典》、《文儆》、《文传》等篇章都可以作为印证。 文王死后,武王、周公动辄称及“文考”之言,甚至武王死后,周公辅佐成王时期,还不断地与成王提到文王,希望他效法“文祖”,搞好周初政治。武王灭商以前,与周公有关的《逸周书》各篇,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周公的谋略以及他的政治远见,都与文王、武王相互协调,思想一贯。这也说明,无论武王,还是周公,在殷末周初的政治风雨中,都被砥砺成了像文王一样出色的政治家。 从武王时期的周公事迹中,我们也能想像到周公在灭商以前所能发挥的作用,从而可以理解《逸周书》中的记载不会是空穴来风。 武王时期,他的周围有一批大臣辅佐。除了作为国师的太公望,三公之一的周公,还有召公奭、毕公高以及治事的八位大臣,他们便是史书中所说的“尹氏八士、太师三公”。就在王朝鼎革的牧野之战的第二天,周人举行隆重的祭社典礼,以宣告周人正式继承了殷商的天命。在这次典礼上,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布殷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为天子。周公、召公手持象征军事权力的斧钺,分站在武王的两边。周公把的大钺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不难看出,周公的地位仅次于武王。 周朝建立后,他们要迅速稳定局势,拨乱反正,收拢人心。商朝灭亡了,纣王也死掉了,但是,如何处置殷商旧的上层贵族,周人的决策层中却有不同看法。按照《尚书大传》的说法,武王曾经分别征求太公、召公和周公的意见,周公与太公、召公的杀戮办法不同,主张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尽力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周公这种主张深得武王赞许,因为周人虽然灭商,但却是利用了殷商内部的矛盾,殷商王朝经过数百年的经营,毕竟是当时的“大邦”,任何轻率的做法都是十分危险的。周公的头脑十分清醒,他认识到应该给殷商贵族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周人后来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与周公的这种主张一致。而这些,又都与《逸周书》中所显示的文王、武王、周公一贯的“柔武”主张完全一致。 由于过度的操劳,武王的身体受到了严重影响。在班师返回镐京途中,武王忧虑天下,一连几天没有睡好。周公得知此事,急忙赶到武王那里。武王觉得自己身体状况很差,将不久于人世,便殷殷相嘱,并希望与周公“兄弟相后”,死后由周公继承王位,主掌天下。按照我们的研究,夏、商时期,可能已经通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夏、商王朝以及周代的诸侯国的“兄终弟及”现象,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变通措施,是作为“父死子继”的补充出现的。[7]可是,“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虽然由来已久,但武王还是希望传与周公,说明只有周公才有能力控制周初的复杂局面,这是武王对他的信任,更是对他能力的肯定。 克商以来,武王不断地操劳,终于武王支撑不住了。武王病重时,群臣忧惧,太公和召公打算到文王庙去敬求卜问。周公则设立祭坛,为武王祈祷,甚至愿以自身代替武王。这也都说明武王与周公兄弟之间不寻常的关系。所有这些,都与《逸周书》中所记载的有关周公的事迹与思想相契合,甚至可以视为有关周公与武王的关系记载的印证或注脚。 (二)《逸周书》与《尚书》的比较 如前所述,《逸周书》本来为孔子删订《尚书》之余,《逸周书》与《尚书》具有同样的性质。《尚书》在孔子时代共有百篇,但现存的《今文尚书》仅有28篇,即使连16篇的《古文尚书》加上,也只是百篇《尚书》的一小部分。尽管如此,《逸周书》71篇仍在百篇《尚书》之外。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