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包拯及其与同年关系论略(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杨高凡 参加讨论

王尧臣(1003-1058年),字伯庸,北宋应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宋史》卷292有本传。天圣五年(1027年),举进士第一名,初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历光州知州、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审官院、三司使等官,皇祐三年(1051年)十月自给事中、翰林学士承旨除枢密副使,嘉祐元年(1056年)闰三月改官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嘉祐三年(1058年)八月己未(二十一日),卒于执政任上,享年56岁。赠左仆射,谥文安。王尧臣以进士高科入仕,升迁很快,历任清要,典掌内外制十余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近七年,距宰相跬步之遥,可惜早死。有文集50卷。王尧臣“为人纯质”,“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16)作为同年,包拯受到“善知人”、“喜荐士”的王尧臣举荐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北宋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宋史》卷312有本传。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年仅20岁的韩琦与兄韩璩(字子徽)并中进士,韩琦举进士甲科第二名。初授官将作监丞、淄州通判。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出将入相。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至五年正月,任枢密副使;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至三年(1058年)六月,任枢密使;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至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连续任宰相长达九年之久。(17)韩琦辅佐三朝,久掌大政,忧国忧民,鞠躬尽瘁,功勋卓著,被后世称为一代贤相。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病逝于相州,终年68岁。宋神宗“辍视朝三日,发哀于后苑”,赐神道碑,并亲题碑额“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号“忠献”,赠尚书令,配享英宗庙。宋徽宗政和五年追论韩琦定策之功,封魏王。(18)有《安阳集》50卷传世。韩琦“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倘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19)。在他任二府长官11年间,他的同年包拯、赵概、文彦博等先后擢居宰执,同舟共济,同游宦海。
    赵概(995-1083年),字叔平,北宋应天府虞城县(今河南虞城)人。《宋史》卷318有本传。天圣五年(1027),举王尧臣榜进士第三人。初授官将作监丞、海州通判。历知制诰、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嘉祐五年(1059年)十一月升枢密副使,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改官参知政事,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正月罢,连续任执政官九年。(20)卒,追赠太子太师,谥康靖。(21)
    吴育(1004-1058年),字春卿,北宋建州浦城(今福建)人。《宋史》卷291有本传。天圣五年(1027年),吴育与弟京、方三人俱中进士,其中吴育是礼部试第一(即省元),殿试中进士甲科。又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入三等。历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至七年三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22)吴育罢去执政后,宋仁宗多次对大臣称他“刚正可用,每召之,辄以疾不至”。吴育应该有问鼎中书的机会,可惜多病。嘉祐三年(1058年)四月十五日死于河南知府的任上,享年55岁。谥正肃,葬新郑。有文集50卷,今佚。(23)
    文彦博(1006-1097年),字宽夫,北宋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宋史》卷313有本传。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初授大理评事、知翼城县。历仁、英、神、哲四朝,屡典大藩,久居二府,将相50年。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三月,升任枢密副使,寻改参知政事;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升相,至皇祐三年(1051)十一月罢相。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至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二度为相。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七月至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任枢密使。宋哲宗元祐元年(1085年)四月至五年(1090年)二月,文彦博第三次为相。有《文潞公集》40卷。死赠谥忠烈。(24)文彦博是北宋历史罕见的政坛“常青树”,服侍四帝,官高为尊,寿康禄丰。
    吴奎(1011-1068年),字长文,北宋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宋史》卷316有本传。天圣五年(1027年),年方17的吴奎登明经科第。皇祐元年(1049年),又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入第四等。初授县主簿,历陈州通判、密州知州、知制诰、知审官院等官,嘉祐四年(1059年)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除枢密副使,与包拯同在西府枢密院(2个月)。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丁父忧辞职。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吴奎除丧,复枢密副使;三月为礼部侍郎、参知政事;九月罢执政,出知青州。熙宁元年(1067年)卒,终年58岁,谥文肃。(25)
    除上述六人外,包拯同年中有名者还有宰相王旦的儿子王素、官至御史中丞的鱼周询。(26)限于篇幅,兹不一一介绍。
    上文已述,宋朝选官以科举取士为主,一榜出现多名宰执的情况比较常见,但诸如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榜出现2名宰相7名执政(含前者)的情况很罕见。宋人曾经拿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榜与庆历二年(1042年)杨真榜经行对比,这两榜出现“一时同榜用三人”的盛况,(27)事实上更出现了宰相多的盛况:前者2名宰相7名执政,后者5名宰相5名执政(含前者)(28)。因此,我们可以说包拯“同年”多宰执。同年关系,同朝为政,同时高官,是机遇所赐,更与宋代“同年政治”有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