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医学的正典化与大众化:明清之际的儒医与“医宗”(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冯玉荣 参加讨论

此后,李中梓还专门对《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两部经典加以探究,提供了理解经典文本的《内经知要》以及《伤寒括要》。前代《内经》注本虽多,但大多较为繁杂,《内经知要》只有《黄帝内经》的十分之一,选择内容比较精炼,概括性强,宜使人掌握重点,适合初学者。《伤寒括要》亦如此,“夫病机繁赜,变迁无穷,如珠之走盘,纵横不可测,虽纵横不可测,而终不出此盘也。是帙者其珠之盘乎?审是帙者,其持盘者乎?操通灵之法,以应无穷之变,唯变所适,而不胶于法也,斯善读《括要》者矣”。(43)黄宗羲在《明儒学案》里也曾指出:“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是编分别宗旨,如灯取影。杜牧之曰,丸之走盘,横斜圆直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一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44)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整理,不论是居于正统的儒学,还是视为方技的医学,在这方面均有共识,着意于各家宗旨的归纳介绍,确有“如灯取影”之效。“珠之走盘”“丸之走盘”,在学术经典化的道路上,医与儒殊途同归。
    可见,李中梓著《医宗必读》,其意并不在取代原有经典,而是强调贯通经典,纠正门派医学中忽视基本医理与公共常识的偏失。朱熹通过经典诠释、历史重构以及对思想世俗化的努力,再度确立了所谓“道统”。(45)李中梓研读儒家经典,由儒入医,有意识地模仿儒家尊经传统来设计其必读书,其中也体现出其立言立功的雄心。《医宗必读》主张厚基础,明医理,求会通,重临床,对原有医学经典极为看重,“内经为医学之祖”,“仲景《伤寒论》暨《金匮要略》,诚为千古医宗”。在以医宗定位《内经》《伤寒论》经典地位的同时,又以《医宗必读》作为个人著作的书名,显然是将自己置于承前启后的医道传承者。李中梓自认为其著作《医宗必读》“为后学作渡河之筏”,并称张仲景伤寒一书为“济世之航”。暗含之意,是接续了张仲景以来的医道。通过医宗提供的理解经典的途径,可为后学开启登堂入室之门,将医术上升为医道,使其成为医学的“集大成者”。
    《医宗必读》一出,得到医界及社会的认同,可以纠正门户医学的偏失,后来医宗的编纂就代有承继,甚至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绍兴医学会会长何廉臣还著有《新医宗必读》,并且蔡元培亲为之作序。(46)医宗的名目,在前文已有列举,其中还可以看到《医宗承启》《医宗己任编》等著作。从书名看,就包含有树立医宗、承前继后的意味。其他著作,也多以辑要、备要、说约名之。整体上说,医宗的编纂体现明清之际医学知识走向归纳集成的新取向。在促进医学正典化的同时,也通过文本刊刻传播,推动了医学的大众化应用,在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知识扩散方面发挥出实际的社会功用。
    三、大众化与通俗化:康熙年间的《医宗说约》
    医宗类医籍在内容方面讲究会通,说理力求具体易懂,文风也多平实简易,有别于《内经》《伤寒论》的晦涩简约,更便于习医行医者掌握运用。《医宗说约》接《医宗必读》之后,更能体现其通俗化的面貌。
    《医宗说约》刊刻于清康熙元年(1662),作者蒋示吉,字仲芳,为江苏吴县人。其幼时家境贫寒,尝寄食于舅氏家中。于“诵读之暇,间阅方书”,“究心《灵》《素》,博涉群书,斟酌尽善”,而成《医宗说约》一书。(47)《医宗说约》仅六卷,为临证小书。蒋示吉认为“望色、闻声、问症、相形俱业医之首事也”,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最基本的方法,合称“四诊”,为医家所必备。因而卷首即介绍四诊法,“今摘《灵》《素》之奥旨,百家之微论,取其切要者,贯于编首,为初学登高之自”,以通俗的语言将中医四诊知识向读者介绍,十分简明扼要。再介绍脉法,认为“脉法行世者多矣,备者繁多,简者缺略”,因而“以《内经》脉法为主,附以先贤确论,二十九象主病,分明熟读细玩,指下自然了然”。所介绍四诊知识及脉法,简易实用。卷首还编制《药性炮制歌》,介绍常用药物316种,认为“医之用药,犹将之用兵也。不识兵法,何以定乱?不知药性,何以攻疾”,因而“取本草之切用者,删繁去泛,编成歌诀,以便记诵”,均采用四字歌诀的方式,如“人参味甘,功专入肺,止渴生津,大补元气,更能养血,肺热乃忌。黄芪甘温,力专补气,收汗固表,内伤有济,专托溃疡,生肌大利”(48),将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禁忌等用歌诀描述,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卷一、卷二列杂症,“上究《灵》《素》,下采百家,勾精摘要,编成是诀”。先言病原、病状,次述病方,再随症加减,以尽寒热虚实之变,“其言浅,其意深,其词简,其法备,细心熟究,实能活人”。如背痛,“背属太阳膀胱经,太阳气郁痛不行。通气防风汤可用,藁本羌活独活存,防芎一钱及甘蔓,生姜为引水煎成。身重腰沉加防己,脉迟附子药如神,二陈合治脉来滑,背心一点冷如冰,劳役过度常常痛,十全大补定功成”。(49)短短一则七言歌诀之中将症状、治法、方药都纳入,其论简明,其治详尽,以治为重,深入浅出,极便学诵。
    卷三论治伤寒,以张仲景为“鼻祖”,但《伤寒论》所载法、方繁巨,颇费记诵。陶华(节庵)提纲举领,著《伤寒六书》,集四十方,但是又过于简略。蒋示吉“勾其精要,编赋二章,以节庵之方,补其未备,约歌六十,熟读会通,自有补耳”,“庶无遗珠憾也”(50)。内容编排上,也没有一味地照抄照搬古代医书,而是经过精心选择,仔细推敲,重新排列,钩沉要旨,以便熟读会通,显然有助于初学者的学习,为普及中医药知识做出了贡献。
    卷四主要介绍儿科、女科常见、多发病的论治。卷五介绍疡科疾病的论治。蒋示吉因幼时家境贫寒,深知民众罹患疾病之苦,洞晓民众求医问药之难,书中收集了大量治疗妇儿疾病的简便验方,栏目清楚,查阅方便,宛如现代的诊疗手册。所用之药均为常用中药,无偏僻及贵重之药,尽力普及常见病的简易治疗方法,普及的医药知识不仅惠及当时的民众,而且芳泽后人。
    蒋示吉医术精湛,活人无算,名播江浙间。他虽非李中梓的登门入室弟子,但治学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也是由儒入医,重视医学经典,强调会通,纠偏补弊,并着力于医学知识的普及。“宗古人书,采专科法,并独得秘,编诀具陈,使学者知所宗,不致望洋而叹。”成书的目的也是要为初学指南,“医自岐黄之神圣,历代之名医方书充栋,精微玄奥,未易入门”,主张从《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入手,鉴于古代经典医书的深奥难解,采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力求使其通俗实用。治学严谨,学宗诸家,择善而取,不偏拘于一隅,上达仲景之法之方,下逮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薛(己)、李(中梓)、陶(华)等诸家所长。认为“东垣(李杲)补养正为先,子和(张从正)三法去邪为急,河间(刘完素)火热,丹溪(朱震亨)湿痰,立斋(薛己)温补,各臻其妙”,而非相互矛盾。“古人著书议论,不是特别有见地不传医案,不是疑难杂症不记载,以补前人所未备。”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基于他们各自所处的年代、地域以及临床所接触到的疾病类型不一致,因而在医学、药学理论上提出不同的学说,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派,后起的学派往往是对先前的学派加以补充或纠偏而形成的。当今学者拘泥其说,往往有偏僻之弊。因而提出“人有南北,病有轻重”,应因人因地而变更,不能拘泥一家之言,以避偏僻之诮。(51)他在书中曾三次提到“士材先师”,因而有学者据此推断他曾问业于李中梓。可能由于李已晚年,蒋亦知名于时,不欲屈蒋于门墙之列。所以尤乘在《医宗小补》序文中,称示吉为先生而不称同门,亦秉承师意而尊之之义,与李中梓的学说渊源是一脉相承的,“医宗”的流派是宛然可接的。(5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