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医学的正典化与大众化:明清之际的儒医与“医宗”(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冯玉荣 参加讨论

不过相较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卷首列《读内经论》《读四大家论》等,《医宗说约》卷首即列四诊常识、药性歌诀,从书的编排上来说,更为实用,更易入门。书中将深奥的中医理论、繁杂的治疗手法、诸多的方药均编写成简易歌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方便记诵。全书仅有六卷,简约明了,“名曰《说约》,庶几学岐黄者得会归之源,去烦苦之失耳”。(53)并且此书不仅是面向医者,也面向普通大众,“即未谙医者,一展卷则脉症方治,虚实加减,灿然于目,亦可对症投药矣。敢曰活人心切,聊为济众者之一助也”,反映其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的倾向。
    《医宗说约》之后,后世民间所编的众多医宗著作基本上都是循着这种简约通俗的路径。刊于嘉庆三年(1798)的《医宗宝镜》,由邓复旦所编。全书仅四卷,卷一载有药性二十五篇;卷二录医方歌诀十五条,同载方二百六十余首,每方皆列主治病症及用药炮制之法;卷三为医方论治,讨论内科及妇科、儿科等病症,并附便用杂方、小儿种痘方、救荒辟谷简便奇方及医方歌诀七十余首;卷四主要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辨脉的方法。此书“辞简易而义周详”,“药性精详,医方明备,而论症论脉,无不采摘诸家之微言奥旨,况其修辞则诗歌赋论不一其体,释义惟字诠句解,益尽周详,熟读是书者,又不必更读他书耳”。论述深入浅出,方歌易懂易记,对初学者有引径之功。并且此书不仅为医家必备之书,“即农工商贾以及穷经考道之士,亦当购置案头随时参阅,虽在荒僻无医之处,不至仓皇而无策,其有以济人之生、救人之疾者何其广也!”(54)此外,张楷的《医宗辑要》(1823)、任锡庚的《医宗简要》(1896)等,均荟萃诸书之学术经验,介绍诊断、本草、方剂、各科临证的基本知识,并多以歌诀形式写成,简易通俗,为临证入门读物。(55)
    无论是内容上的综合,还是体例文风上的通俗,都体现出医宗编撰的实用导向。不仅饱读诗书的儒者可用,初识岐黄的入门者也易记易懂。一般的社会公众也可以借助口诀和病例,通晓基本的医理。这种通俗易懂的口诀方式甚至连皇家编纂的《医宗金鉴》也有采纳。医宗编撰的大众化和通俗化,对推动医学人才养成和医学知识传播大有补益。
    四、皇权与正典:乾隆年间的《御纂医宗金鉴》
    医学并非儒家正统之学,医书的编纂多是民间医者以个人和学派之力进行,朝廷向来极少干涉。不过明清之际,医风盛行,医者向儒,儒者知医,在江南地区极其普遍。读书人“比户皆医”(56),多为生计,皇帝观医书,就另有“圣意”。
    康熙帝本人博学多才,对医书也多有涉猎,“朕研究经史之余,披阅诸子百家,至黄帝素问内经诸篇,观其义蕴,实有恻隐之心。民生疾苦,无不洞瞩。其后历代医家虽多著述,各执意见。若难经及痘疹诸书,未能精思极论,文义亦未贯通,朕甚惜之。”在研习经史之余外,还重视医学经典《内经》诸篇的阅读,并且也意识到历代医家著述虽繁,但各执意见,书中尚有“未能精思极论”的部分,指示太医院医官,“尔等可取医林载籍酌古准今,博采众言,折衷定论,勒成一书,以垂永久,副朕较恤元元至意”。(57)康熙亲研医书,以帝王身份垂训示范,无疑对医学教育有推动作用,也促使了民间好医之习蔚然成风。
    皇帝挟天子的权威对医学表示重视,可以提升医学的学术地位,提升“知识”的权威性。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南巡至吴,名医张璐之子张以柔呈献《张氏医通》等医著,并《进〈医通〉疏》。御前儒医张睿查看后,于康熙四十七年闰三月二十六日具折覆奏云:“此书各卷全是原于《内经》,可比《证治准绳》,奉旨是即发裕德堂,另为装订备览。”(58)此书深当上意,寻命御医院校勘,置之南薰殿。(59)康熙年间尽管文网甚严,但对于医书的刊刻,是持比较开放的态度。此外,民间献医书的活动,也表明民间也希望借助于皇权,通过世俗权威来强化其医学的正统性。
    到乾隆年间,乾隆帝允准由御医编纂《医宗金鉴》。编纂的原因在于“医道废弛,师范不立久矣,皆因医书驳杂,人不知宗”,希望以朝廷名义编纂医宗,立医者师范。乾隆帝谕令御医吴谦主持,从乾隆五年(1740)夏开始至乾隆七年(1742)冬,历时二年半完成,全书共90卷,子书15种。由乾隆帝钦定并书写书名为《医宗金鉴》,“赤文绿字,寿世鸿编”,目的“修医书,以正医学”。为了编纂好《医宗金鉴》,太医院内专门设立医书馆,不仅选拔精通医学、兼通文理之人,还于翰林院及各部院官员内,查派通晓医学者。编辑者需具备儒与医的学养,以便对前代词义深奥的医书进行考订,既欲理明,亦须辞达;既贵详晰,尤须贯串,因而医理、文理、分修、总修,四者缺一不可。并将大内所有的医书,以及京省书坊现行医书,此外还有旧医书无版者、新医书未刻者、并家藏秘书及世传经验良方,令地方官婉谕购买,或借抄录,或本人愿自献者,集中送太医院进行纂修。《医宗金鉴》的编纂,一方面是为了“改正注释,分别诸家是非”;另一方面也是“使为师者,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必由是而学”。(60)希图重振医学教育,使学有规范,医有所宗。
    《医宗金鉴》推崇仲景学术,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论》,“诚医宗之正派,启万世之法程,实医门之圣书”,但原文比较深奥,要很好理解,必须选读各家注释,但后世的注本、改本太多,“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间有自相牴牾,反足惑人”。(61)如同儒家经典《大学》,后世改本愈多,其义愈晦涩。因此要详定二书,纠讹补漏,以标证治之正轨。(62)故全书首先对这两本经典医籍进行全面订正,其《订正仲景全书》与《伤寒心法要诀》分册内容占据全书三分之一,分量之重,足见对张仲景学术的重视。编写上先引用原文,再集合诸家注释,采其精粹,正其错讹,删其驳杂,补其阙漏。将历代学说精华收于其中,而略去诸家学术争议,以便于初学者学习和把握。(63)
    《医宗金鉴》重视中医经典理论,四诊、方论及临证各科,皆以经典理论为指导,各分册均可见“经曰”,所指以《黄帝内经》为主。强调“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返约”,强调广博会通,由精而专,由博返约,不偏不倚。此书从医理、方书、脉理、运气等方面构筑知识体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进而分化出伤寒、杂病、妇科、幼科、痘疹、外科、眼科、刺灸、正骨等门类来整理当时的医学成果,内容全面系统,作为官修医书,去其繁杂,统一各家学说,使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知识趋于规范化,“并不拘泥前人,唯在启发后学,足裨实用”。(64)显示出医生训练内容上日益专门化,传统时代的医学分科也趋于定型,中医的专业化和分科的逐渐细微反映了中医学科体系的逐渐建立。
    采取民间沿用的歌诀体裁,是《医宗金鉴》的一大突出特色。歌诀图解直观精确,使医理法技的演绎更加生动形象,实用性强。但这种形式向来被认为是浅陋的,难登大雅之堂,而《医宗金鉴》作为皇家主编的专用教材,居然大部分采用了这种歌诀的形式,“皆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也。”(65)此书十五种子书,要诀类著作占三分之二者,出于文学积淀深厚的儒医之手,又配备专门画工,故其歌诀图表直观形象生动。歌诀既融汇经典理论知识,且以浅近文词表达,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6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