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医学的正典化与大众化:明清之际的儒医与“医宗”(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冯玉荣 参加讨论

在清代以前,由政府统一整理编纂规模较大的医书为宋代的《圣济总录》(1118),由北宋政府组织医家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历时七年编成。全书共二百卷,所载病征包括内、妇、外、儿、五官、针灸、正骨等十三科,方近二万首,几乎囊括了前代全部方书。但是“漫无指归,不可为法”(67),“校刊古书而已,不能有所发明”(68)。相较而言,《医宗金鉴》重视经典、遵循古法,博采众家之长。既有经典理论,又汇集众家之长,驳其错杂而成,选取合适以为典范。其临证基础的阐述深入浅出,临床各科的理法方药辨证施治易于掌握,实用性强。清代考据学盛行,使得医书的编纂也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康熙亲自研究医学,并指示太医院医官:“历代医家虽多著述,各执意见。若难经及痘疹诸书,未能精思极论,文义亦未贯通,朕甚惜之。……尔等可取医林载籍酌古准今,博采众言,折衷定论,勒成一书,以垂永久,副朕较恤元元至意”(69)。谕旨之后启动,并在雍正时完成了《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乾隆年间,设四库医书馆,编纂了《四库全书》,其中包括子部医家类。《医宗金鉴》作为集大成文化的总结,推动了医学知识的普及化、专业化、规范化。
    清廷为表彰编纂此书的有功人员,对该书的主要编纂人员,除每人加升一级俸禄外,还赏给《医宗金鉴》一部,及特制的小型针灸铜人一具。(70)从《医宗金鉴》整个编纂过程来看,专设医馆,精选人才,广征医书,财力资助,对这部医著的编纂十分重视。《清史稿》称此书“荟萃古今学说,宗旨纯正”,“从俗从宜,隐示崇实黜虚之意”。(71)“书成后,颁布天下。乾、嘉、道、咸、同五朝之习医者,于《内》《难》《仲景》之外,即以此书为入手方法。盖其平正通达,条理分明,所集方药虽多,而以理法为重,不拘泥于一偏之说,故全国可以通行。”(72)《医宗金鉴》被称之为“集诸贤之大成,开后人之心法”(73),“酌古以准今,芟繁而摘要,古今医学之书,此其集大成矣”(74),“诚万世遵行之盛典也”。(75)此书代表了当时医学著作的最高水准,不但在其后的医学教育中作为基本教材一直使用到清末,而且医官审证处方也多依据此书。此书远播朝鲜、越南、日本,对域外汉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6)但是《医宗金鉴》作为集大成之作,在此后鲜有突破性发展,甚至出现太医院御医诊病时,诸医拟方必用《医宗金鉴》,取不能批驳。(77)反而造成医学理论与临床的束缚,这又是始料未及的。
    《御制医宗金鉴》由乾隆皇帝钦定并书写书名,与《十三经》《二十四史》等同出于皇宫武英殿刊行。借此过程,乾隆帝在把自己塑造成政治权威的同时,将政治势力介入思想与文化传统,并延伸到医学领域。这种对“圣君”形象的追求与角色定位,从乾隆帝钦定到御赐铜人嘉奖中可见一斑。医经正典化的历史进程并不是滚雪球式的越来越多的累积历程,而是以排除为原则,不断地把既有医经的正典性挖掘出来,也就是经由重新编辑,命名,注解旧有经文来重建该学科的秩序与权威。(78)梁其姿认为,1742年的《医宗金鉴》在此时出版并非偶然,它将现存的通行的医书著作综合整理刊行,使入门教科书和一般医学的参考书的功能合而为一。虽然没有创新医学教学养成模式,却无疑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医书的一个综合体。(79)《医宗金鉴》体现了清廷大一统文化意识的渗透,通过医著的编修与体例的不断修正,乾隆帝正医学,意在鼓吹正统,确证本朝为亘古未有之得统至正的国家。(80)《御制医宗金鉴》规范了医学,使医学教育有了依据和准绳,将医家经典的解释权掌握在帝王之手,以消解民间对医宗的尊奉和理解,将医道等小技也与主流文化一样纳入到“大一统”的文化中,以显示其得统至正。
    明清之际,江南一带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城市规模也有扩展,医疗市场其实在不断扩大。而同时,读书人渐众,科举之途有限,不少儒者转而业医,儒医群体不断扩展。宋元以后,医学流派渐增,门户之见加重,一方面是因为医学的职业养成路径,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医疗市场的职业竞争所至。但不同流派的医学探索,也在客观上为医学学术的正典化提供了基础。一些眼光宏阔、医名卓著的儒医名家敏锐意识到门户之争及医道不明所带来的混乱,在总结个人行医经验理论之时,也注重知识的集成整理。最为突出者,当数“医宗”类民间医学典籍的编纂。自明初至清后期,以“医宗”为名之医学综合类书籍近二十种,大部分出自江南儒医之手,尽管医宗类书籍并没有一定的模式,也无强烈的传承关系。医宗类著作几乎囊括了所有医书的撰写形式,有经论、医方、医案、歌诀等等。但是不论是民间医家自编医宗,还是御制医宗典籍,都有两个倾向,一是探究经典,二是由博返约。既对中医的基础脉象经络、病因病机学说予以总结,亦通过医案对临床诊断应用知识加以阐释,提倡研经典、明医理、求会通、重临床,有破除门户、兼采众长之意,可为医术会通作导引,极大促进医学知识体系的正典化与大众化。
    医宗所体现的医学正典化路径与儒学的经注传统相似。朱熹通过经典诠释、历史重构以及对思想世俗化的努力,再度确立了所谓“道统”。《四书五经》的再注解和编定,使其成为儒学经典普及化世俗化的典范。而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也试图构建医史演进的脉络,树立医宗,得道而通,使其成为医学的“集大成者”,并且他试图通过他的书成为必读书,取得与儒同尊的地位,尽管他的书在后世也曾受指责。(81)医家尊奉经典,梳理医史的系谱,归纳医学的宗旨,与此时学者对儒学宗派的梳理几乎是亦步亦趋的。在学术经典化的道路上,医与儒殊途同归。由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再到康熙年间《医宗说约》,明清儒医对医学经典的探讨,虽未像理学一样建构一个新的医学体系,但医宗的编纂推动医学知识的通俗化和普及化,使之超越门户,扩散至一般医者甚至民众。以至同治年间有刊行《儒门医宗总略》(1871)仅从其书名即可管窥儒学渗透之一斑,旨在正本清源,发明经义。(82)医家本身也得益于医宗编纂,其学术、职业及社会声望得以强化。
    医宗类医籍的编纂主要是由儒医名家所推动,其医理综合及临床案例都有鲜明的个体化特征。在门户之见愈来愈严重的情势之下,医宗典籍的编纂对推进中医学的学科化方面作用不可小视。医宗书籍的传播也并未完全脱离家传、师承、自学的职业养成路径,但借助于印刷文本的流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医疗需求。国家权力的介入也有助于推动医学知识超越门户之见。清廷广修丛书,通过医书刊刻、史书收录、太医制度等,参与医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由太医院领衔主持编纂的《御制医宗金鉴》,提升了医宗典籍的权威,有助于中医学术的专业化与大众化,后世医家基本以此为圭臬。直至今日,仍然成为中医学校的教学参考书之一。在近代化的医学职业教育体系之前,《医宗必读》《医宗金鉴》等医宗书籍可以说扮演着医学教科书的角色,是医学的社会化知识构建和传播路径的重要依托。
    感谢匿名评审人的修改建议。本文曾提交2014年11月第十五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生命、生计与生态”国际学术研讨会,得余新忠、唐仕春两位教授之宝贵意见,亦在此致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