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陈寅恪、吕思勉治史风格的异同(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张耕华 参加讨论

吕思勉的治史,也以普通常见的史籍为主(29),也是以精读史籍为日课。此点学者多有论述,此处不再展开。然就此点而言,吕、陈两位的治史风格是相似的,这也是前辈史家共有的治史特征。严耕望曾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30)严耕望以“方面广阔”来定位四位大家的治史特征,当是确评。这里所说的广阔,既可指他们治学范围的宽阔,也可指他们视野的广阔。陈寅恪治史自有相当宽阔的视野,上述“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的结论,就是一个例证。而吕思勉的治史,也非常关注时间上的“瞻前顾后”和空间上的“左顾右盼”。我们不妨以《隋唐五代史》第三章第二节“唐初武功一”论高祖向突厥称臣事为例做点分析。全文颇长,这里不能全引,只叙述其大要:
    (一)唐初大敌,自为突厥。在叙突厥事前,先交代突厥北面的铁勒,详考其诸部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其中的回纥。因为突厥瓦解后,“遂与之代兴也”。
    (二)叙隋末唐初,突厥控弦百万,北方诸族多臣服之,即唐高祖初起时,也称臣以乞援。叙高祖称臣突厥事,引《旧唐书·李靖传》、《突厥传》所载为注。
    (三)叙武德七年、九年,突厥入侵,太宗与突厥的两场战争。注引《新唐书·突厥传》所记突厥入寇时,帝与群臣议备边策,及中书侍郎温彦博建议仿“魏为长堑遏匈奴”之法。又引《郑元璹传》记元璹使突厥谓颉利之语,并与宋富弼说契丹之辞作一比。
    (四)太宗时,乘突厥饥荒和内乱,将其击破,至此“斥境至大漠矣”。其间又叙突厥饥荒与内乱的大略。
    (五)叙突厥来降,如何处置,叙朝臣中有三派不同意见,唐廷最终所采的处置方式及其实施概况。
    以上只是撮其要点,文中及其注释,或考人名、地名、部落方位,或考史籍记载的是非异同甚多,在此不一一列举。(31)吕思勉另有一篇《唐高祖称臣于突厥》札记,其要点有四:
    (一)引《旧唐书·李靖传》、《新唐书·突厥传》及《通鉴》等所记材料,断言“高祖称臣于突厥不疑”。
    (二)引《旧唐书·张俭传》所记“时颉利可汗自恃强盛,每有所求,辄遣书称敕,缘边诸州,递相承禀”数句,断言高祖称臣事当在“彼之称敕于诸州”之时。
    (三)引《新唐书·突厥传》云:高祖初待突厥用敌国礼,武德八年乃“命有司,更所与书为诏若敕。疑称臣之礼,实至是而始罢,然亦不过用敌国礼。
    (四)引《通鉴》所记,称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或高祖未必及此。但唐初确未借突厥兵以为用,高祖之智,虽不及此,群臣之中,必有能为是谋者矣。(32)
    此篇札记《唐高祖称臣于突厥》写于何时不详。原手稿三页,拟于吕思勉自制的方格稿纸,文稿有少数几处修改,吕归入“史事”一类。其末尾,论高祖“既非急于求人,何乃无端屈己”?又云:“盖唐室先世,出自武川,其自视原与鲜卑无异,以中国而称臣于突厥,则可耻矣,鲜卑则何有焉?此正犹石敬瑭称臣于耶律德光,沙陀之种,原未必贵于契丹也。”所谓称臣突厥的可耻与否,是否是回应陈文而发?然也可能是针对《旧唐书·李靖传》太宗“耻其雪乎”一句而言。陈寅恪《论唐高祖称臣突厥事》刊于1952年6月出版的《岭南学报》上,吕思勉是否读过陈寅恪的这篇文章,甚难断言。不过,就所论的几个问题,该札记确可看作是陈文的延伸和补充(如关于称臣起始终止何时等)。总之,该札记的撰写时间,最迟也与《隋唐五代史》的撰写同时。
    上述罗列,似也可归纳出吕思勉治史的几点特色:
    (一)吕思勉考史叙事的思路偏好往宽度走,这里所说的宽度,有两个维度。一是空间维度,如叙突厥之前,先叙处于突厥之北的铁勒十五部及其分布;叙唐初太宗与突厥的战事,也都与铁勒诸部的动向相联系。二是时间维度,如温彦博建议仿“魏为长堑遏匈奴”之法,叙元璹谓颉利之语而与宋富弼说契丹之辞作一比等,都是时间上贯通前后隔代的比较。
    (二)《读史札记》中的考证,也都是史事细节上的坐实。然而,所考能否确证,吕思勉则比较谨慎。上引札记中关于高祖向突厥称臣细节上的几层考辨,无一写入《隋唐五代史》中。如称臣始于何时、罢于何时等--尤其是称臣之礼罢于何时,今日学者认为当以吕思勉的推断最为近实。(33)然吕都未采入他的《隋唐五代史》。又如对西突厥突利设的“变计绝婚”,是否出于何力之谋划,吕思勉虽有考辨,亦未敢坐实,有关推论仅置于注释之中。学者有谓其“考辨似不够清晰有力”(34),似与此种谨慎态度有关。其实,史事细节上的考实,非有确实的证据不易断;读书越多,越不敢轻易下断言;故此也不足为病。唯近现代学风是偏于精深一路,喜做“仄而专”的研究,故有“博而不精”之嫌。(35)
    唐高祖称臣突厥事并非史界的“一重公案”(36),陈寅恪撰写《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的命意也非全在考求史事真相。此文的“命意”是否如余英时所说,暂且不论。但其治史之目的、宗旨,还是清晰明白的,那就是“在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其实,非但陈文如此,就是陈书也是如此。此点,陈寅恪说得很明白:
    所谓外族盛衰之连环性者,即某甲外族不独与唐室统治之中国接触,同时亦与其他之外族有关,其他外族之崛起或强大可致某甲族之灭亡或衰弱,其间相互之因果虽不易详确分析,而唐室统治之中国逐受其兴亡强弱之影响,及利用其机缘,或坐承其弊害……唐代武功可称为吾民族空前盛业,然详究其所以与某甲外族竞争,卒致胜利之原因,实不仅由于吾民族自具之精神及物力,亦某甲外族本身之腐朽衰弱有以招致中国武力攻取之道,而为之先导者也。国人治史者于发扬赞美先民之功业时,往往忽略此点,是既有远学术采求真实之旨,且非史家陈述覆辙,以供鉴介之意,故本篇于某外族因其本身先已衰弱,遂成中国胜利之本末,必特为标出之,以期近真实而供鉴戒,兼见其有以异乎跨诬之宣传文字也。(3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