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东晋末期,在北府兵集团崛起过程中,其内部出现了刘裕、刘毅两个代表性人物,虽一度合作,但随着北府集团控制了东晋皇权,其间矛盾也日益明显,冲突加剧,明争暗斗,形成了两支军事、政治势力。他们都想直接控制东晋朝政,围绕着内外军事战略、人事安排等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由于刘裕在推翻桓玄、恢复东晋过程中具有首倡之功,在北府集团中具有更高的威望和地位,而在与刘毅的军政权力的争夺中,总是处于优势地位,而刘毅则凭借其较高的学术文化修养和名士化气质,获得了以谢混为代表的一批高门士族人物的拥戴。高门人物面对次等士族武将控制政局,并力图改朝换代的时代状况颇为忧虑,又无力改变这一历史格局,而寄希望在北府集团中寻找在文化与感情上与他们更为接近的人物,刘毅则是他们觉得合适的人选,谢混、郗僧施等高门名士就这样成为了刘毅的谋主。因此,义熙年间刘裕与刘毅之间的斗争,就其起因及性质而言,除两人性格修养方面的因素外,还暗含着高门士族与次等士族武将之间的社会阶层的冲突,交织着晋宋之际社会急剧转型和深刻变革的多重社会矛盾。 注释: ①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09~310页。 ②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08页。关于刘裕之性格,吕思勉先生在《论度量--论宋武帝与陈武帝》(收入《吕思勉论学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一文中指出:“若宋武帝,则实在并不是什么度量大的人。”(第148页) ③田余庆:《刘裕与孙恩--门阀政治的“掘墓人”》,收入《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页。 ④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72页。 ⑤以上参见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5~69页。 ⑥祝总斌:《试论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及桓玄代晋之性质》,原刊于《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收入《材不材斋文集--祝总斌学术研究论文集》(上编),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⑦⑧田余庆:《北府兵始末》,收入《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29、371~372页。 ⑨《晋书》卷八五《檀凭之传》载:“义旗之建,凭之与刘毅俱以私艰,墨绖而赴。” ⑩《晋书》卷八五《刘毅传》载刘毅在攻打桓振余党桓山客、冯该等城防堡垒时,“躬贯甲胄,陵城半日而二垒俱溃,生擒山客,而冯该遁走。毅进平巴陵。”可见刘毅亲自出战的情形。 (11)《通鉴》卷一一四《晋纪》三六“安帝义熙元年”条。 (12)《晋书》卷八五《刘毅传》。 (13)《宋书》卷一《武帝纪上》也有刘毅斥责王谧,而刘裕“深相保谧”的记载,内容大体相同。 (14)(15)李磊先生在《六朝士风研究》(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中已论及两事之性质,分见第142~143、144页。 (16)《宋书》卷四七《刘敬宣传》。关于刘裕对刘敬宣的赏赐,《宋书》卷四八《毛修之传》载毛修之北伐时,修理洛阳,“高祖既至,案行善之,赐衣服玩好,当时计直二千万。先是,刘敬宣女嫁,高祖赐钱三百万,杂采千匹,时人并以为厚赐”。可见刘裕一贯以赏赐来拉拢人心。 (17)《宋书》卷四七《刘敬宣传》载后来刘裕西讨刘毅,豫州刺史诸葛长民监太尉军事,与刘敬宣书曰:“盤龙狠戾专恣,自取夷灭,异端将尽,世路方夷,富贵之事,相与共之。”这显然是想与刘敬宣结盟,刘敬宣委婉拒绝,刘裕说:“阿寿故为不负我也。” (18)《晋书》卷八五《刘毅传》载刘毅“于是解(庾)悦,毅移镇豫章”,误。对此,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史部·正史类·《晋书》”部分有一则札记明确指出此点。 (19)《宋书》卷六二《羊欣传》、《宋书》卷六六《何尚之传》、《宋书》卷四七《刘敬宣传》均载谢混与诸人交往的情形。 (20)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谢混事迹及年岁”条有言:“谢混于晋末为重要人物,刘裕、刘毅之争,混实阴为刘毅谋主,以此于义熙八年为刘裕所杀。”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26页。 (21)《晋书》卷九九《殷仲文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