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与王懿荣几近同时开始收存殷墟甲骨的尚有天津的王襄、孟定生。据王襄遗作《簠室殷契》(《历史教学》1982年第9期),在1898年范寿轩即曾在天津与王、孟二人讲过"河南汤阴出骨版,中有文字",孟氏认为是"古之简策",促范氏往购。是此年学者中并未有人见过甲骨文。至第二年10月,范氏又来津将售与王懿荣所余骨版售予孟、王二氏。 [2]见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学衡》第45期,1925年。 [3]《自述古史观书》,收入《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收入《观堂集林》卷9,中华书局1959年版。 [5]陈寿《三国志》卷一三《王肃传》:"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 [6]夏鼐:《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考古》1979年第3期。 [7]董作宾:《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安阳发掘报告》第1期,1929年。 [8]李济:《现代考古学与殷虚发掘》,《安阳发掘报告》第2期,1930年。 [9]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1月版。 [10]胡厚宣:《八十五年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史学月刊》1984年第5期。 [11]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12]见刘一曼等《甲骨文书籍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6月版。 [13]容庚:《殷契卜辞》,北平哈佛燕京学社,1933年;商承祚:《殷契佚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丛刊甲种,1933年。 [14]如《甲骨六录》(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丛刊之一,1945年);《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以上来薰阁书店出版。《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954)、《甲骨续存》(1955),以上群联出版社出版。共著录甲骨13814片。 [15]中华书局1989年1月版。 [16]《书品》1990年第1期。 [17]如乙一种中,21703片"贞"字作三足形,前辞作"乙贞"、"庚贞",应归属另一类卜辞,21907片卜王应归于组。丙二中22159至22169诸片,卜祭示癸、大丁、大甲、大庚、中丁等卜辞并不是"非王卜辞"。此外丙二中22301、22312诸片属于李学勤先生所谓"亚卜辞"(《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亦与其它收入丙二中的卜辞不同。 [18]胡厚宣:《90年来甲骨文资料刊布的新情况》,《中国文物报》1989年9月1日第3版。 [19]见《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此书著录甲骨1687片,内有较多伪刻品(全部或部分伪刻)。这些甲骨后分售与英、美四家博物院。库、方二氏的甲骨还有一部分转售与柏根(Bergen),著录于《柏根旧藏甲骨文字》,明义士编著,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35年版。金璋收藏的甲骨著录于《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美国纽约影印本,1939年。 [20]美、法所藏甲骨见周鸿翔《美国所藏甲骨录》(加利福尼亚大学1976年版)、曹焕章:《法国所藏甲骨录》(1985年版)。 [21]中华书局1985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