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许进雄编著《明义士收藏甲骨文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出版,1972年。本书收录了明义士旧藏而现保存于安大略博物馆的甲骨3176片。另外,明义士所编《殷墟卜辞后编》收墨拓2812片,1972年由许进雄编辑,在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此原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据胡厚宣《关于刘体智、罗振玉、明义士旧藏甲骨现状的说明》,《殷都学刊》1985年第1期)。 [23]安大略博物馆保存的怀履光旧藏甲骨已由许进雄编辑著录,见《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年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影印出版,书中收入怀履光藏品中重要者及其它四家藏品。 [24]胡厚宣:《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但松丸道雄估计日本所藏甲骨实际只有约8200片。参见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1页。 [25]孙氏的这部书虽写成于1904年,但直到1913年书稿才被王国维发现,1917年由罗振玉在上海印出,即吉石盦丛书本。 [26]郭沫若:《卜辞中的古代社会》,收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群益出版社1950年9月版。 [27]后编为《殷墟文字记》,1932年12月北京大学石印本,1981年中华书局手写影印本。 [28]1935年北京大学讲义本,1981年齐鲁书社影印本。 [29]《甲骨文字释林·序》,中华书局1979年版。 [30]《考古学报》1973年第1期。 [31]载《考古》1961年第2期,笔名"赵佩馨"。 [32]裘氏考释甲骨文字及其它古文字的文章近已编为专集出版,见《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33]参见崔志远《读甲骨文编札记》(油印本),殷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87年安阳。 [34]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年出版。 [35]明义士的序稿已附在李学勤《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一文后发表,载《文物》1981年第5期。 [36]《大龟四版考释》,《安阳发掘报告》第3期,1931年。 [37]1949年董作宾在《〈殷墟文字乙编〉序》(《中国考古学报》第4期)重新按照他研究卜辞历法、祀典后所总结出来的新、旧派观点,将甲骨卜辞分为四期。第一期是旧派,从盘庚至祖庚三世五王。但武丁前不清楚;第二期是新派,祖甲至康丁,二世二王;第三期是旧派,含武乙、文丁;第四期又是新派,含帝乙、帝辛。这种分期方法是以其新旧派为根据,按照他所归纳出来的新旧派卜辞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确定的。这几方面是:祀典、历法、文字、卜事。 [38]贝塚茂树、伊藤道治:《甲骨文断代研究法的再检讨--以董氏的文武丁时代之卜辞为中心》,收入《殷代青铜文化的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53年。 [39]载《古文字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本文初稿写于1965年9月,1978年11月写定。 [40]严一萍曾据打破T53(4A)的H91中所出卜甲能与T53(4A)中组卜甲〔T53(4A):145〕缀合,否定组卜甲属于武丁时代。见其《甲骨断代问题》,台湾艺文印书馆,1983年。刘一曼等:《考古发掘与卜辞断代》一文(载《考古》1986年第6期)认为此属较晚的灰坑破坏了较早的灰坑所致。 [41]《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物》1977年第11期。按:与陈梦家所称"某组"卜辞不同的是,历组卜辞除"历"以外并未有其他贞人,所以所胃"历组卜辞"是包括有贞人"历"的卜辞和与此种卜辞字形、书体相近的卜辞。 [42]见李学勤《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第5期)。明义士在《殷墟卜辞后编·序》中已有近似的说法。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张聪东《甲骨文所见商代祀典》(1970年)亦已有贞人历的卜辞在祖庚至祖甲前期之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