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李学勤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4]裘锡圭:《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11月。 [45]林沄:《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古文字研究》第9辑,中华书局1984年1月版。 [46]陈伟湛:《"历组卜辞"的讨论与甲骨文断代研究》,《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版;王宇信:《甲骨学通论》第8章第3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6月版。 [47]《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9辑,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刘一曼等:《考古发掘与卜辞断代》,《考古》1986年第6期。按:屯南H95(上引报告定为中期一段、屯南第3段)出甲骨九版(2667-2676),其中有组、午组卜甲。其中2667,李学勤认为是历组卜辞,其反面有"又岁兄庚"当是指祖庚,见其《殷墟甲骨分期的两系统》(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论文,1986年)上引黄天树书认为是"历组草体",年代已延至祖甲时。 [48]林沄:《无名组卜辞中父丁称谓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辑。 [49]李学勤:《小屯丙组基址与卜辞》,收入《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年版。 [50]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在T53第七层下发现灰坑H115,内出龟腹甲一,近左甲桥有刻辞二字,字形纤细。H115上面被H112叠压,H112被H111打破,H111又被T53(4A)打破,T53(4A)内出组扶卜辞等,故有学者推测H115所出腹甲刻辞有可能比组卜甲要早,或可早到武丁以前,见《考古发掘与卜辞断代》(《考古》1986年第6期)。但上引彭书认为T53(4A)绝对年代在武丁中期或偏早,所以H115所出腹甲刻辞未必已到武丁以前。 [51]胡厚宣《郭沫若同志在甲骨学上的巨大贡献》一文言及郭氏晚年认为有无帝辛卜辞应再加研究。论文收入《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年版。 [52]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53]方述鑫:《试论帝乙、帝辛卜辞》(油印本),甲骨文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89年安阳。 [54]李学勤:《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一文已指出:"试排过黄组卜辞周祭祀谱的都知道,这种卜辞关于周祭的记录,加上有关的器物铭文,很难容纳在两个王世的祀谱里。" [55]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新论》,甲骨文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89年8月安阳。 [56]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的两系说》,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6届年会论文,1986年。 [57]《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6本3分。 [58]《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1本1分。 [59]石璋如:《殷墟地上建筑复原第七例--论乙一及乙三两个基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6本4分,1995年12月。 [60]国立编译馆主编,中华丛书。 [61]《汉学研究》第2卷第1期(1984年6月)、第2期(1984年12月)。 [62]《殷代"习卜"和有关占卜制度的研究》,《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4期;《论古代甲骨占卜的"三卜"制》,《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 [63]载《中国文字》新2期,1980年9月。 [64]太平洋沿岸亚洲研究学会会议论文,加州蒙特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