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代军事思想简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范中义 参加讨论

2.练兵。
    练兵,首先贵在选兵,要选乡野老实之人,不用城市油滑之徒;要勇、力、捷、技具备,尤其注重胆气精神。其次是编制体制。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强调军队的编制要与战斗队形的变化相一致。"习战之方莫要于行伍,治众之法莫先于分数"[①d],一切阵法只在伍法中变化;军队要体统相维,大小相承,兵将相识,士兵要强弱一力,巧拙一心,生死一令,进展有度,虽退亦治,成为有节制之师。再次是训练。主张兵不贵多,惟贵精练。练兵要分强弱,因能别队,量材分等,随材异技;既要练耳、目、手、足,更要练胆练心;练胆气是练兵的根本,练心则气自壮。练胆,或强调"必先教技,技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②d],或强调"身率之道","倡忠义之理,每身先之,以诚感诚"[③d],并以赏罚为辅助手段。注重思想教育,以儒家的孝悌忠信、亲上死长思想为重要内容。练兵时从难从严,要练实战真本领,禁绝"花法";注重平时养成,"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④d]。
    这套具体而又系统的练兵方法,是前人未曾阐述过的。如真能按着这套办法去做,当时确实可以练出精兵。
    3.武器装备。
    在武器装备方面,明代的一些军事家首先强调不断改善更新,使之优于敌人。徐光启认为有精兵而无精器以助之,是谓徒强;有人无器,人非我有。西方火器传入之后,更强调火器的重要,"大炮至猛至烈,无有他器可以逾之"[⑤d]。为此,要改造原有火器,制造新武器,求精求新。其次,强调各种性能不同的武器相互配合,长短相杂,刺卫兼合,远近兼授,相资为用。火器和冷兵器相配合,大中小船编在一起,攻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相互补充。再次,强调武器与使用武器的人的正确结合。不同的士兵"皆当因其才力授习不同"的武器,即让不同年龄、不同体格和素质的士兵使用不同的武器,充分发挥士兵的长处,从而充分发挥武器的威力。再其次,强调灵活使用各种武器。长兵器要会短用,短兵器要会长用,以充分发挥武器的效能。
    明代军事家们不仅看到了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更可贵的是他们阐述了军队建设各个方面的关系。人和武器的关系,人是主导方面。"有精器而无精兵以用之,是谓徒费","士兵立得脚根定则拽柴可以败荆,况精器乎"[⑥d]。练将和练兵关系,练将更重要。"必练将为重而练兵次之。夫有得彀之将而后有入彀之兵。练将譬如治本,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①e]。将德和将才的关系,将德是第一位的。"不贵其有过人之才,而贵其有事君之忠"[②e];"材艺之美,必有不二之心,庶成其材"[③e]。练胆和练艺的关系,练胆是根本。"练胆气乃练之本也。"[④e]练心和练气的关系,练心更重要。"气发于外,根之于心","练心则气自壮"[⑤e],等等。
    以上这些关于练将、练兵、武器装备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不仅注意到了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又指出了这些方面是互相联系、有主有次的整体,从而形成了关于军队建设的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
    (三)边海防思想
    明代始终面临着倭寇的海上入侵和北方民族的袭扰。在长期激烈的边海防斗争中,独具特色的边海防思想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
    朱元璋建国之初,对外采取了和平的方针,期于"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⑥e]。为了保卫和平,保卫刚刚建立的政权,采取了防御战略,不发兵征讨他国;严加戒备,来则御之,去则不追。其后,边海防思想在斗争中不断充实。总的指导思想是外示羁縻,内修战守。所谓羁縻就是笼络、怀柔、安抚。但安抚是有条件的,是重政治安抚,剿抚兼施,"顺则抚,逆则剿,逆而又顺则又抚之,顺而又逆则又剿之"[⑦e],以威慑其暴,以惠感其心。对海外国家,"来市则予之,来寇则歼之"[⑧e],除盗不除商。所谓内修战守就是加强边海防建设,敌人来犯,能战能守。加强边海防建设要建立多层次的防御体系。边防,设险以守,守之于边墙,守之于旷野,守之于城堡。修边墙,建重兵;以边墙当其出没,以重兵当其长驱。海防,御之于海洋,御之于海岸,御之于内河,御之于城镇。大造舰船,发展水军,强调防之于海为"上策",敌"来则攻之,去则追之,屡来屡攻,屡去屡追"[⑨e],直至把敌歼灭。内和外的关系,强调内治,治理好国家,搞好战守准备,是巩固边海防的先决条件。战、守、和的关系,强调以守为本,战、守、和迭相为用。要因其势,随其机,应其变,灵活运用三种手段,掌握主动权,达到防御的目的。这些思想发前人所未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