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作战指导思想 明代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对以往的作战指导原则不是盲目的信从,而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些原则或进行阐发,或进行修正,从而发展了这些原则。下面试举几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关于攻守。 攻与守是兵学中的一对范畴。明代人强调攻守结合。"攻之中有守,守之中有攻。攻而无守则为无根,守而无攻则为无干。"[①f]要求集武器配备、军事设施两种功能为一体,并由此引起作战方法的变化。戚继光抗倭时创建的鸳鸯阵就是集攻守为一体的典范。装备了火器的战车,行则阵,止则为营;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又可以与步骑协同作战,御冲以车,卫车以步,骑为奇兵,共同对敌。城防,则要构筑城濠、牛马墙、城墙等多层工事,骑墙敌台要火力相交,要设附城敌台,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所以"车营,战中之守也;沿边台垣,守中之战也"[②f]。 2.关于虚实。 明人阐述了"气虚"、"气实"的概念。他们认为,不仅兵疲食少为虚,士卒离心,上下有隙也是虚,称之为"气虚";不仅兵强积广为实,主将圣明,上下同心也是实,称之为"气实"。战斗的失败,往往是"气虚"所致。 3.关于奇正。 明人对《孙子》和《李卫公问对》中讲的奇正多有补充和修正。《孙子》说:"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明人补充道:"要知善用正者,亦如天地之无穷,江河之不竭。"[③f]《李卫公问对》中说:"善用兵者,教正不教奇。"明人指出:"奇而不教,则号无以别,变何可施?孙子谓,奇正相生,循环无端,安有不教而能相生无端者耶?"[④f]《李卫公问对》中说:"正而无奇,守将也;奇而无正,斗将也;奇正皆得者,国之辅也。""殊不知奇正原不可分,惟临时因用,始有奇正之名。若以用正、用奇、奇正皆得而分守将、斗将、国辅之别,则臣不敢服也"[⑤f]。明人关于奇正的基本看法是:奇正原来是不分的,只是在临用时才有奇正之分。用兵时,与敌人正面接触的部分就是正,其左右两翼即为奇,但也有正内之奇,奇内之正,无不可为正,无不可为奇。奇正的变化是根据临时指挥来决定的;善用奇正的变化,便可得知敌人的虚实;善用奇正的人使敌人不知是奇是正。 4.关于选锋。 《孙子》说:"兵无选锋曰北。"戚继光指出:平时不注重训练,"有事之际,又复立名'选锋',每哨队内抽其愿者、强者,凑合而发。咸知兵无选锋之虑,独忘临敌易将之危。人心忽更所属,行伍分离,上下易置,已难责成"[①g]。他们强调指出,选锋"应选于无警之日,非选于对垒之秋。一营之内未尝尽强而无弱,兵家亦未尝弃弱而不用"[②g]。选锋要选其人未教之前而教之,再选于既教之后而用之。 5.关于拙速巧久。 《孙子》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明人指出:"拙速巧久论恐未可拘","速而果拙,何贵于速,迟而果巧,何嫌于迟"[③g],认为孙子的说法只适合列国相争的时代,而不适合于后来。 6.关于围师必阙。 《孙子》说:"围师必阙"。明人指出:"攻围之法,不可执一也。如贼势大败,贼少我众,所围之处或山林人家又复狭窄,方可四面合围,必使一倪不返。如贼气方盛,我少贼众,或所围之处散阔,而我兵分守不足,必缺生活一面,分兵于去围十里之外,必循之路伏之。"[④g]这就指出了"围师必阙"是有条件的。 7.关于阵法。 明代人对营阵的认识更深刻,指出营阵的基本原则是"所贵为奇正,有分合,利于相救,便于攻守"[⑤g]。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总起看来,明人对前人的军事理论,有的补充,有的修正,有的阐发得更全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