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代军事思想简论(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范中义 参加讨论

(二)指导了当时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
    明代的军队建设思想和边海防防御思想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反过来又对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戚继光按照他的军队建设思想建立了一支敌人畏之如虎的"戚家军",在南方为平息侵扰沿海十几年的倭冠立下不朽的功勋。在北方,俞大猷按照他的兵车操法,在大同练就一支车兵,取得了安银堡的胜利,以步骑三千、兵车百辆,打败了十余万蒙古骑兵的进攻。在援朝抗日战争中,吴惟忠的部队为夺取平壤立下战功,吴惟忠是戚继光的老部下,他是按戚继光的军事思想练兵的。
    在海防防御思想指导下,明代在沿海构筑了大量城池塞堡,在海上冲要之处,建立了多道巡逻线,中国第一次建立起海防防御体系,且比较严密。迄今依然屹立在我国北部疆土上的万里长城,是明代设险以守思想的产物。隆庆以后,北方和西北疆域的宁静,是在注重招抚、抚剿兼施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明代战车是在火器大量装备部队的历史条件下,按照攻守结合的思想建造的。一头两翼一尾阵反映了明代人对奇正理论的运用。俞大猷持重用兵、功收万全是他不拘泥于"拙速巧久"思想的结果。据坚城用大炮的防守思想,使袁崇焕赢得了宁远之战的胜利。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但是,明代军事思想大都是个别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提出来的,有些被朝廷接受,成为总的指导思想,得到全面的贯彻;有的只是由个别军事家或将领付诸实施,这些人一旦离开,他们提出的军事思想也就随之而去。熊廷弼巡按辽东,在努尔哈赤起兵不久,就提出了"实内固外",以夷制夷的扼制努尔哈赤发展的战略。但熊廷弼离开辽东,此战略再无人实行。萨尔浒战后,熊廷弼二次赴辽,提出了分驻重兵,扼守险要,相互联络,相互支援,迭扰疲敌,相机进剿的复辽战略。可是他刚站稳脚跟,即因攻讦而去职,此战略也就付之东流。辽沈失守,熊廷弼再次经略辽东,又提出"三方布置"的复辽战略。这一战略一开始就受到阉党分子的抵制,结果广宁失守,熊廷弼被杀,辽东出现了更大的危机。如果能始终贯彻熊廷弼第一次提出的战略,努尔哈赤就不可能那么迅速地发展;如果能贯彻第二次提出的战略,努尔哈赤就不可能占领沈阳、辽阳;如果能贯彻第三次提出的战略,明廷在辽东也不会失败得那么快。后来袁崇焕守宁远所提出的复辽战略,由于袁崇焕的被杀,也成了泡影。由此可见,明在同后金斗争中接连失败,不在于没有正确的军事思想指导,而在于政治腐败,使这些正确的战争指导思想不能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
    明代军事思想总的来讲是适应当时军事斗争需要的,在当时的军事斗争中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三)对后世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明代的印刷术相当发达,刊刻的兵书到清代依然大量存在,有的流传至今。由于清人认识到明代兵书的重要意义,因而大量翻刻、重印和传抄。据不完全统计,清代重新刊刻的就有110多种,包括了明代军事思想的方方面面。清代乾隆年间,政府把明代某些兵书列为禁书,但这并不能阻止这些兵书的传播。如《金汤借箸》一书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一崇祯年间由周鉴等辑著的兵书,到了清乾隆年间改头换面,成了惠鹿酒民撰的《洴澼百金方》,而且一再翻刻、传抄,到清末已有20多个版本。与此同时,嘉庆年间薛大烈删节《金汤借箸》,辑成《训兵辑要》;陈阶平辑著的《戎政刍言》也摘录了《金汤借箸》的内容。薛大烈是带兵打仗的提督,陈阶平是漕标副将。他们辑摘《金汤借箸》的内容,足见该书的实用性。更值得一提的是,江南道监察御史江鸿升自称摘录《洴澼百金方》的训练部分而成一书,称《训兵六章》。他将该书连同奏折,上送朝廷。道光皇帝批道:"该御史所奏各条是否实于军政有裨,著各直隶省督、巡抚、提督将各条逐加体察。如有可采之处,即著照折内所陈及所录《训兵六章》实力讲求,认真训练,务使力挽颓风,士卒皆为劲旅,是为至要。"嘉庆之后,禁书渐弛。咸丰之后,《金汤借箸》的刊本、抄本有二三十种之多。明代的《金汤借箸》和它改名的《洴澼百金方》,在清代前后共有翻刻本、手抄本50多种。《金汤借箸》含有丰富的治军、城守、水战等内容,清代人如此重视,可见其影响之大。
    清人对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也很重视,视其为"指南"、"金针"、"圭泉"及"遵用"的"法则",不仅将其收入《四库全书》,而且刊刻多达20几种。其中鸦片战争后是翻刻的一个高潮,表明当时人们力求从中寻求治军之方、用兵之术。清人还按《纪效新书》等书的军事指导思想实际操练,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多年带兵打仗的薛大烈说:"以戚太保练将、练兵之法及《登坛口授》之语一一遵行之,行则无不效者。"[①k]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镇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尽管有很多原因,但其募兵制度、挑选士兵的标准、编制体制、训练思想、军队纪律、作战战术等,或多或少渊源于明代军事思想,不能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民国年间,人们也注意从明代军事思想中吸收治军、作战有用的东西,仅翻刻的明代兵书就有40多种。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仅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就各印过五次以上。人们要从明代抗倭民族英雄的著作中汲取有用的东西以抗击日寇。
    明代军事思想在国外也有影响。日本至少翻印过《纪效新书》、《神器谱》、《兵录》等10部兵书。宽政十年(1798年),平山潜子龙在《刻纪效新书序》中说:"夫戚子之书,节制严明,号令严谨,实兵家之规则,行军之律令也。……及今之时,损益此书,变通其事,而兴练兵讲武之要法,振护国保民之伟略,则步伐止齐之兵可见于今日,而于圣贤虑亡之戒思过半矣。"封建时代的日本也要灵活运用明人的学说来"振护国保民之伟略"。
    在朝鲜,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设立训练部,用《纪效新书》来练兵;清康熙六年(1667年),又颁行《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令将弁学习,可见其影响之大。
    明代军事思想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重大的发展,对后来有广泛深刻的影响,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因此我们说,明代军事思想是一座思想宝库,至今人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