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期沙州敦煌县有13乡,其中专门设置了以安城祆为中心的从化乡来安置粟特人。[①]吐蕃占领敦煌之后,从化乡的建置被取消。据池田温先生研究,其百姓多逃亡粟特及回鹘地区,留居敦煌者则依附寺院成为寺户。[②]陆庆夫教授则对遗留敦煌的粟特人的生存状况作了研究,认为他们从事商业、手工业及农牧业生产外,一部分人在吐蕃及归义军政权中任职,与汉族通婚,认同中土祭社之风俗及改信佛教等。[③]张议潮收复敦煌之后,虽然恢复了唐代乡制,但从化乡再没有设置。我们从敦煌文书的记载情况看,敦煌的粟特人分散居住于敦煌各乡、诸部落及城内,出现了许多粟特人为主设立的村庄聚落,说明晚唐五代归义军统治时期,粟特人的势力并不因为从化乡的取消而削弱,而是有所发展,归义军官府把赛祆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列入官府常例支出及粟特人聚落发展,任职人数增多亦是有力的说明。随着粟特人在商业、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及佛教教团中的发展,[④]影响的增大,粟特人在归义军政权中的势力也不断加强。张议潮建立归义军政权,粟特人是其主要支持者。因此在归义军政权中有大批粟特人担任归义军时期的各级官吏,[⑤]上至节度副使、都押衙、都指挥、刺史及都头、镇使,下至乡官、平水、营田、衙官等,粟特人充斥归义军政权的各个阶层。从根本上说,归义军政权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联合政权,而粟特人是少数民族中起影响最大的部分。敦煌文书称归义军所统为蕃汉百姓,蕃中就包括了粟特人。为了弄清楚粟特人对归义军政权的影响及粟特人在归义军政权中的地位等,我们对唐五代敦煌粟特人聚落及其分布、吐蕃时期粟特人与归义军政权的建立、归义军政权中的粟特人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差科簿记载唐敦煌县从化乡257位粟特人中有安、康、石、史、曹、米等姓,胡姓有罗、翟、贺等,还有辛、王、索、郭、李、裴、唐等类汉姓,这些姓往往汉胡交杂。故本文主要从安、康、石、史、米、曹及罗、翟、贺等姓作一些探讨。其余诸姓,我们另外专门进行研究。 一唐五代敦煌粟特人聚落 粟特人信奉火祆教,俗事拜火。《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康居国“王及百姓不信佛法,以事火为道”。[⑥]而《旧唐书·西戎传》记载康国“颇有佛法”。《新唐书·西域传》称康国“尚浮图法,祠祆神”。因此信奉祆教是判别粟特人的基本特征。自两汉以降,粟特人大量移居河西地区,祆教也随之传播到河西陇右等地区,祆祠大量出现,在伊州、石城、西州、沙州等地都有祆庙,说明粟特人当时分布很广。敦煌城东一里的安城祆,是从化乡的中心,“立舍画神主,总有廿龛,其院周回一百步”,[⑦]作为敦煌廿景之一而被歌咏:“板筑安城日,神祠与此兴;州县祈景祚,万类仰休征。频藻来无乏,精灵若有神,更看雩祭处,朝夕酒如渑”。[⑧]到归义军时期,安城祆的祭拜香火仍然很旺,在归义军官府的支出帐中,赛祆被作为一种常例固定下来,而赛祆的集中记载是城东祆,又称作安城大祆,说明安城仍然是敦煌粟特人聚落中心。 P.3569号背《唐光启三年(887年)四月为官酒户马三娘、龙粉堆支酒本和算会牒》中就记载:“四月十四日夏季赛祆用酒四瓮。四月十四日夏赛祆用。”马三娘为官营酿酒者,其所酿制的酒主要供官府所用,得知赛祆是归义军官府主持下进行的。P.4640号《己未年至辛酉年(899-901年)归义军衙内破用纸布历》记载:己未年四月十四日“又城东赛神用画纸三十张”。五月“十一日,赛神支画纸三十张”。“廿三日,百尺下赛神支钱画〔纸〕四十张”。六月十七日,“同日,赛神画纸一帖”。“廿日,平河口赛神用画纸三十张”。七月十日,“同日,两处赛神支钱财画纸一帖十张”。廿二日“又支百尺下道场粗纸一帖,又同日支赛祆画纸三十张”。八月“六日,平河口赛用钱财纸三十张”。庚申年正月“十三日,支与赛祆画纸三十张”。四月“八日赛祆支画纸三十张”。十六日“又赛祆画纸三十张”。七月“九日,赛祆用画纸三十张”。十月九日“同日,支与赛祆画纸三十张”。辛酉年正月“十一日,赛祆支画纸三十张。”二月廿一日“同日,赛祆支画纸三十张”。三月“三日,东水池及诸处赛祆用粗纸一帖”。四月“十三日,赛祆用画纸三十张”。五月三日“同日,鹿家泉赛神用画纸二十张”。城东赛神当是常例,即四月十四日前后的祭拜城东安城祆。至于平河口、鹿家泉所祭拜是否是祆神,还不能肯定。百尺下所赛为祆神,东水池的位置据张芝墨池即北水池看,当在城东园一带,也在城东祆祠附近。从这里看,赛祆活动集中于安城祆祠。此外还有许多赛祆地点。敦煌研究院藏和P.2629号《年代不明(964年?)归义军衙内酒破历》:四月“廿日,城东祆神酒一瓮”。七月“十日,城东祆赛神酒两瓮”。S.1366《年代不明(980年?)归义军衙内面油破用历》:“十七日,准旧城东祆赛神用神食五十七分,灯油一升,面二斗,灌肠面九升。”S.2474《庚辰--壬午年间(980-982)归义军衙内面油破历》:“城东祆灯油二升。”既然赛祆是归义军政权中的常例,说明归义军政权中粟特人势力的加强。赛祆在城东安城,是证安城祆在晚唐五代归义军时仍是敦煌粟特人聚落中心。S.214《社司转帖》记载某社于祆寺门前取齐。P.2555《祭文》中祈赛的360神中第一位就是安城将军,祆寺成为社的活动场所,祆神也变作中土诸神之一。 粟特人以善于经商及经营手工业著称,而唐五代敦煌的商业、手工业主要集中于敦煌城内及四园。粟特人好饮酒,唐五代敦煌的粟特人开办了许多酒店酿酒,有康家店、石家店、何家店、罗家店、曹家酒店、安家酒店,以及石狗狗、石墨儿、史丑煞、史盈子等酒店,酿制的有麦酒、粟酒、粟麦酒、青麦酒、葡萄酒、清酒、白酒,还有胡酒。这些酒店主要分布于敦煌城内,而从事这类职业的粟特人必定居住敦煌城内。敦煌有渠北翟胡开的药店和阿柴唁胡开办的药店。P.3234号记载城东净土寺附近渠子北,翟胡药店在此。因此唐五代归义军在敦煌开办有各种各样的店铺。P.3468《驱傩文》:“皱店章店,匝于城市,饽行稽行,溢于鄽四”。[⑨]围绕敦煌内城的是东园、南园、西园、北园。往来使节主要居于南园,这是归义军外交使团办事机构驻地,驻有于阗、南山、西州、伊州、甘州等使节。有时东园也用于招待使节。东园是敦煌私营手工业集中地,归义军时期的作坊司大概就设在这里。另外北园、西园当与北宅、西宅有关,也是内府手工业工作的地方。在敦煌手工业从业人员中,粟特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上至押衙都料,下至一般工匠,这些粟特人必然居住敦煌城中或周围四园。因此可以证实唐五代敦煌城内及四园是粟特人聚居地。所谓从化乡及安城祆,就在城东园内。净土寺又称之为城东寺,位居敦煌子城东罗城内,与净土寺有借贷雇佣关系的人中有许多是粟特人,这也从侧面说明敦煌城东园仍是粟特人主要居住地。P.3234《甲辰年(944年)二月后沙州净土寺东库惠安惠戒手下便物历》记载:“康指挥便黄麻八斗,至秋一硕二斗。住在西水池,康都头男”。“安指挥黄麻二斗,至秋三斗。舍在寺前”。康指挥住在城西园,安指挥住在城东园,亦东水池、西水池所在地,三水池赛祆也是因为北水池及东、西水池仍粟特人居聚地。“安员进便豆一硕六斗,至秋两石四斗,住在寺前大街西”。又记载“西水池东壁”,西水池为敦煌市场之一所在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