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唐五代敦煌粟特人与归义军政权(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敦煌研究》 郑炳林 参加讨论

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敦煌出现了许多以粟特人为主的聚落。据池田温先生研究,安城祆与从化乡是同一实体异名,系城居并有乡里编制,其中三个里之一为“慕道里”,故聚落中有四个从属的村,这个聚落在吐蕃占领时期已经消失。[⑩]我们经对敦煌文书分析,不但安城仍然是粟特人的聚落,而且东水池、西水池、北水池、百尺下等都有粟特人居住,还出现了一批以粟特姓命名的村庄。S.3074《吐蕃占领敦煌时期某破白面破历》:“(五月)九日,出白面六斗,付安大娘,充外庄直岁食”。说明吐蕃时已有安家庄。P.2161《便物历》记载有“安家□(庄)”。S.6002《辰年某寺诸色入破历算会稿》:“面四斗,油二胜,粟七斗,麦二斗,已上充安家庄头再和破用”。至于安家庄的位置,因为没有更多的文献记载,还无法确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安家庄是敦煌粟特人安氏为主建立的聚落。S.1600《辛酉年(961年)灵修寺诸色斛斗入历》:“麦两石,史家厨田入”。这里的史家即指史家庄,是粟特人史姓建立的聚落。P.3638《辛未年(911年)正月六日沙州净土寺沙弥善胜领得历》:“史家新白毡一领”。S.6981《辛酉至癸亥年入破历》:“麦五石,史家厨田入”。“麦二十石,石达家娘子施入”。“麦十七石,康家厨田入”。从城南汜判官、城南鄯家看,S.1600与S.6981为一卷分裂所致,S.1600号有城南张判官,又记到城北三处厨田。康、史及石达家都距城不会太远,城北三处当指史家、康家、邓家庄等三处。P.4907《庚寅年(930年)九月一日至辛卯年七月九日诸色斛斗支付历》:“曹家送日粟一斗五升”,“曹家兄弟寒食粟二斗,卧醋粟九斗”。P.2049《同光三年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稿》:“麦五斗,翟家进通利润入”。P.2040《后晋时期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算会稿》记载有康家优婆夷。P.2032《后晋时代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算会稿》:“面二斗,曹家庄上折梁子人夫料用”。P.4694《年代不明某寺诸色斛斗入破历算会牒残卷》:“三硕翟家阿师子裙价入”。P.4635《某年某月七日社家女人便面历》:“曹家堡便油三平子”。从敦煌文书记载看,唐五代敦煌的粟特人聚落直接注明的村庄有安家庄、曹家庄,其余未注明是庄而可以判定为庄的粟特人聚落有史家(S.6981、P.3635)、康家(S.6829)、罗家(S.3490、P.2040)、翟家(P.2049、P.4694、P.3388、Dx.1451)、无穷曹家(P.3396)。从这些记载得知,敦煌的粟特人聚落有曹家庄、安家庄、康家庄、史家庄等。
    其次还有许多以人名为称的粟特人聚落。P.3875《丙子年修造及诸处伐木油面粟等破历》记载有曹都衙庄。P.3736号记载有曹押衙庄,P.2032号记载的罗都头庄、罗平水庄等。罗平水庄又见载于P.2040号。这些村庄可能都是粟特人聚落,因以聚落中某个人出名而习惯以人名称庄名。
    除了这些粟特人为主的村庄外,有相当多的村庄都居住有粟特人。敦煌的村名与渠名是一致的。宜秋、孟受、八尺、阴安、千渠、东河、漂子、大让、第一渠、北府、瓮渠、无穷等虽是渠,又是庄。从敦煌文书的零星记载看,唐五代敦煌的大部分村庄都居住有粟特人。S.6116《年代未详沙州诸渠白刺头名簿》记载八尺有白刺头安员吉。Dx.2168《敦煌县孟受渠康章六瓜粟田纳蓝历》,孟受庄有康章六,阴安有康再昌、曹长儿等。P.3396《年代未详(10世纪)沙州诸渠诸人粟田历》记载大像有安保盈、安长千、安会兴、安延兴、安富昌,大第一有安定子、安衍鸡、米住儿、米判官、石员成,小第一有米保富,千渠有石再德、安判官,瓜渠有石保全,官渠米乞子,东河石愿定等。P3396《年代未详沙州诸渠诸人瓜园名目》记载大第一翟丑达、小第一曹憨子、漂子康员奴、掉消康丑定、康千子。S.4125《宋雍熙二年正月一日百姓邓永兴户状二件》:千渠小第一渠米定兴。罗振玉藏《唐大顺二年(891年)正月范保德等户状》:城东第一渠有石屯、石安君、何安君、安海盈、石奴子等。[(11)]P.3290、S.4172《宋至道元年(995年)沙州曹妙令等户状》:东河鹘渠曹子全,东河灌进渠史善富、何石住。P.4907《庚寅年(930年)九月至辛卯年七月九日诸色斛斗支付历》记有北府曹富员。这些记载反映了唐五代敦煌的粟特人还散居于各个自然村落,几乎每个自然村落都有粟特人居住,比起唐前期,有一种增大趋势。
    归义军时期的各个乡中都有粟特人居住,这在敦煌文书中有很多记载。这种粟特人散居诸乡的情况并不是从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才出现的一种新动向,而是一种历史的遗迹。从敦煌文书记载看,至少从北朝起敦煌粟特人已散居敦煌各地。S.613《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瓜州效谷郡计帐》记载侯老生的“一段十亩麻,舍南一步,东至曹匹智拔……”,“一段十亩正,舍南一里,东至曹乌地拔……”,计帐中还记载白丑奴、阿各孤、曹平仁、天婆罗门等,说明西魏时效谷城一带居住有粟特人、天竺人及龟兹人。至唐仍无大的改变。P.3557、P.3669《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沙州敦煌县效谷乡籍》记载城东30里两支渠有曹石生、康才、石怀智等。P.3898、P.3877《唐开元十年(722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籍》记城东15里瓜渠有安忽萨。城东10里赵渠有曹保、曹福、曹信、曹庆。S.6298《唐开元年代沙州敦煌县籍》记城东30里千渠有康胡罗。S.2703《唐天宝年代敦煌名簿》记载失名乡米铁山、安元宾,效谷乡安无寻、安没帝失、翟怀宝等。S.514《唐大历四年(749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手实》记城东15里瓜渠安落、20里安智。在《唐天宝年代敦煌郡敦煌县差科簿》中有悬泉乡的康惠林、曹敬侄、曹贞济、曹加礼、安玄俊、安玄靖、安周、安业、曹福弟、曹崇璟、康伏命,慈惠乡有史君德、史神力、翟迁零、翟仵郎、翟何昌、曹大信、曹庭陵、曹思廉、安忠信、安忠敬。安大力及侄罗汉、罗仙、慈义四人,石承玉、翟思会、贺元节、安仁德、曹真瓘、曹承思。这些人中,有些姓我们还一时无依据判定其为胡姓或汉姓,像曹、翟、贺等,这并不影响说明唐前期从化乡之外敦煌诸乡中有大量粟特人存在。同从化乡的粟特人比较,他们可能是农业居民,汉化影响较深,在西魏时人名中带有胡人特点,在唐代完全消失,粟特人汉化过程中自身的转变不仅仅是经济形态及文化素养,而且在人名中力图与汉族保持一致。
    吐蕃占领敦煌后,虽然从化乡被取消,但粟特人并没有因此而完全迁出敦煌或像池田温先生估计的那样沦为寺户,寺户只是其中的极少部分,而更多的是变成敦煌诸部落的编户。S.2228《亥年修城夫丁使役簿》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簿中记载丝棉部落49人,其中八人是粟特人:安佛奴、康通信、唐友子、曹保德、唐再兴、翟胜子、安善奴、米屯屯停浑⑷柯浒巳耍渲卸宋谔*人:石秀秀、石专专。S.5824《经坊供菜关系牒》是吐蕃占领时期文书,所载行人部落中有康进建、安国子,丝绵翟荣明、安和子等粟特人。
    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敦煌诸乡之中都有大量粟特人存在,乃至通颊、退浑二部落中都保留有许多粟特人、S.3370《戊子年(928年)六月五日某寺公廨麦粟出便与人抄录》记载便麦粟人中有敦煌乡的安胡奴、神沙乡康通达、赤心乡安富通、龙勒乡的石章六、莫高曹保晟等。P.2932《甲子乙丑年(964-965年)翟法律出便与人名目》载退浑部落何员定、神沙安集子、曹保庆、效谷乡的贺弘子。P.2680《便粟历》记载有慈惠乡的石通子。P.4084《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三月平康乡百姓郭憨子牒》所载有平康乡的安都头。P.2054《年代未详(10世纪)龙勒乡百姓曹富盈牒》记载有押衙曹富盈及叔父都衙。P.3418《唐沙州诸乡欠枝夫人户名目》记载各乡欠枝纳枝人户中粟特人有敦煌乡曹留住、米达达、康集子、石留住、安再清、曹全子、史富信、康永安、安进进、曹骨骨、米山山;龙勒乡有何安多、竹再君、康文通、康骨骨、康神神、曹文君。赤心乡有安清奴、康佛奴、康荣宗、曹住儿、石留留、曹三奴、曹月庆、石粉粉、曹月清;洪润乡有安力力、石善集、米纳悉鸡、安定奴、石留得、石指挥、曹保忠押衙、石奴奴、石延延、安进进、康文秀;慈惠乡有石安君、康文达、石禄山、史三娘、何再盈、烧略丹、石奴子、石文信、石屯、巫史憨子、竹卢胡奴、安再晟等;平康乡有石通通、何建建、曹子晟、曹子盈、安再晟等;效谷乡有石潘力、石通通、石福达、竹卢研心、何文胜、石兴达、安阿及等。Dx。11080《年代不明便斛斗历》记载有莫高乡康信定,“居史体略舍后”。Dx.14080《敦煌县效谷乡地亩数》记载效谷乡康满奴。S.11358《部落转帖》中记载47个人名,其中有康连住、安海住、康残友、康保定、押衙安再通、安万端、康昌子、康堆、石骨子儿九人,粟特人约占七分之一。从这些记载中得知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敦煌诸乡及二部落中都居住有一部分粟特人,他们同汉族居民一样,承担各种各样的杂役,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这部分粟特人的姓名中,胡人的名字越来越少。不像从化乡差科簿中的粟特人那样有胡人名,反映出混杂于汉人聚落中的粟特人汉化较之从事商业手工业有独自聚落的粟特人要快得多。
    敦煌地区是这样,寿昌地区也变化不大。S.4453《宋淳化四年(991年)十一月八日归义军节度使帖》记载寿昌都头张罗赞、副使翟哈丹、都知安永成等。张罗赞是冒称汉姓的胡人,翟哈丹是高车人,安永成是粟特人,到归义军后期,寿昌显然被粟特等胡姓人控制,足以说明粟特人在这里的增长。P.4913《年代不明某寺贷换油麻历》记载到“寿昌家安保通”。后唐天成三年悬泉镇为都头知悬泉镇遏使安进通控制,这里的情况与敦煌差不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